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论当前我国银行业风险防范与化解

发布时间:2020-07-08 00:28:00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论当前我国银行业风险防范与化解]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引向深入,银行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银行业运行的健康与否已经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从建立健全银行体系开始的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已经到最关键的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银行业的改革使我国的银行业逐步发展壮大,由于银行经营的特殊性,随着改革的深入,近年来积聚起来的银行风险正逐步暴露出来,不仅制约着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可能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经济问题之一。本文首先阐述防范与化解银行风险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接着分析了当前银行风险的表现形式、特点及产生的原因,最后着重对当前银行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银行、风险、国民经济、监管 建国以来,我国的银行业,从无到有,已经逐步建立起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广大农村信用社为辅的较为完善的银行机构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引向深入,银行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银行业运行的健康与否已经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从建立健全银行体系开始的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已经到最关键的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银行业的改革使我国的银行业逐步发展壮大,由于银行经营的特殊性,随着改革的深入,近年来积聚起来的银行风险正逐步暴露出来,不仅制约着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可能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经济问题之一。我们应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银行业风险状况,正确对待目前出现的新情况,坚定推进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信心。虽然发生了一些案件,但不能以此来推断整个银行业都出了问题,更不能因此动摇推进银行业改革开放的信心,否则,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金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我们应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认真分析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风险,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控制体系。 一、我国银行风险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通过对风险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风险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也能使我们针对风险研究防范对策,防患于未然,把风险控制在风险发生之前,及早消除隐患,使我国银行业能够健康平稳运行。目前我国银行业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交易对象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合同约定履约的风险,信用风险不仅存在于贷款中,也存在于其他表内和表外业务,如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业务中,这是银行开展业务首先面临的风险,也是各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风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国家虽成立了资产管理中心,对国有商业银行历史存在的不良贷款进行处置,但其不良贷款率仍无法与一些国际大银行相比。至2004年底,中国工商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4.2%,如按国际标准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为19%,分地区看,不发达地区分支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发达地区,有的高达40%多。

据调查,今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信贷质量仍在下降。特别是有许多地区银行上报的不良贷款统计数据是经过处理的,已将大量逾期贷款展期为正常贷款,实际统计数字还要大。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国有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大量增加,目前累计达数千亿元。根据国家银监会估计,由不良贷款、不良资产构成的信用风险是我国银行业所有风险中的主要风险,约占风险总量的70%至80% 。 2.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市场价格波动及秩序混乱引发的种种风险。银行商业化进程中银行贷款的自主权使得银行贷款方向会因国家的产业政策的调整而带来风险,比如目前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就有发生损失的可能,另一方面因企业的违规经营也会使企业因市场变动存在的经营风险通过贷款转化为银行风险。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直接影响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市场风险的影响不可低估,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此类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我国银行业还缺乏防范此类风险的经验。 3.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或规章制度、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银行工作人员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故意违规或是由于管理系统的失误造成的。银行改革过程中对高管人员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高管权力过大,一些员工为了迎合和巴结领导,或明知违规但迫于压力等形成的操作风险正成为我国银行业当前急待控制的风险。目前的中行高山案、建行朝阳支行案、中行北京某支行被骗贷案等大案屡现说明银行正被此类风险所困扰。 4.利率风险。银行因存贷款利率变动带来的减少利润风险是经常存在的,这种风险不仅影响到银行的盈利水平,也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负债和表外金融工具的经济价值。利差收入占我国银行业务总收入的比率高达90%,我国利率管理一旦市场化,就会影响我国银行业务收入的稳定性,收入的不确定性加大,从而影响我国银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因此我们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及早谋划,及早应对。 5.流动性风险。银行流动性风险可在两种情况出现,一是银行确实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存款人的日常取款需要;

另一种情况是银行的资产管理不善,银行一时没足够的能力将投放到其他项目中的资金周围过来,暂时出现了流动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银行业、非银行业对客户提取现金的支付能力不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当前主要集中在中小银行机构上,一些城乡信用社因管理不善,不良贷款率高,随时都会出现支付困难。一些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比例高,不良贷款率高,备付金率低,要不是县联社统一调度资金,这些信用社早已出现挤兑风波和支付危机。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稳定,银行的国民信赖度高,但庞大的储蓄存款余额是一只笼中虎,一旦出现挤兑风波就会造成银行资金周转不灵,形成流动性风险。 当前我国的银行风险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风险的普遍性。银行是通过风险管理而实现收益的金融企业,银行的这一业务性质决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可能无风险运行,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正确的风险意识面对风险,加强对存在风险的管理,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实现收益最大化。 二是存在的隐蔽性。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若经营不善,就会面临破产或被兼并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破产、兼并机制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各种银行风险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特别是具有庞大体系的四家国有银行,其基层银行的经营不善并不会危及生存,各种风险和损失都向上级行层层转嫁,最后都会聚集到总行。近期暴露的几起大案多起是长期隐蔽的案件近期因国家加大监管力度和银行进行专项整治活动才得以发现的。 三是影响的社会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期,各方面风险意识还很淡薄。社会各方面都想搞银行,都要高回报,但很少考虑可能发生的损失和后果,加上一些领导的政绩观不健全,重业务发展,轻风险控制,使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加大。一旦这些银行风险暴露,就会使银行体系崩溃,使整个国民经济瘫痪,甚至波及国际经济形势,每一次的世界金融危机都是因一个国家产生危机而导致的。 二、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 通过对目前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可以使我们对风险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对照存在的原因找出防范与化解风险的措施,目前我国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 (一)行业特殊性决定银行风险存在机制上的根源性。银行具有很高的负债比率,存款是我国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资本充足率不足的我国银行业,营运资金依靠外部资金来源。必须随时满足客户提款和支付的需要,其正常运转高度依赖公众的信任。银行是通过对风险的管理实现收入的金融企业,这一性质也决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承担风险。 (二)体制上的原因,这里既有整个经济体制的原因又有银行体制上的原因。由于历史原因,银行在改革和商业化以前,财政性任务和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主要体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身上)较多,使得一部分信贷资金财政化,也影响了贷款质量,在我国现有不良贷款式中此类贷款的占比较多。目前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困难重重,种种因素制约着国有商业银行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自主经营,影响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和经营状况的改善。 (三)国民经济中系统性风险的存在。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之一,由于是经济运行的枢纽,经济运 行中每一个环节的风险都有可能通过资金链波及到银行。同时宏观经济的走势、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政治局势、技术和资源条件等一些不可预测的变化都导致银行风险。 (四)银行自身工作中的问题与失误也造成一定风险。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不完善,基本制度执行不力、内控制度不落实和对基层机构特别是对机构负责人管控不到位造成的风险日渐暴露。近几年来,随着银行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银行界也吸取一些西方国家银行业的经营方法,但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和稽核方式并没有跟上来,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违规经营,埋下了风险隐患。此外,银行创新以及相应带来的高科技犯罪也使银行风险增加。 三、银行风险防范和化解的对策 我国当前存在着较大的银行风险,并不会马上引发象东南亚那样的金融危机,但存在和面临的风险确实是严重的、是不容忽视的。仅以我国银行界资本充足率普遍不足、不良资产有增无减、大量短期资金被长期占用的情况来看,其潜在风险就足以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国银行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特别是大量不良资产的化解既有赖于银行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同时又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因此,应当对我国银行风险保持正确和清醒的认识,宁可把问题看得重一些,也绝不要因掉以轻心而加大风险损失。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以说防范主要是解决风险的增量问题,化解则主要是解决风险的存量问题。随着银行监管力度的加大和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与完善、风险意识的普遍增强,风险的增量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已相应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加以预防;

而风险的存量即已经形成的、现实存在的银行风险,由于其成因复杂、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解决起来相对难度更大。国家已正式推出相关政策,要规范和维护银行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这既说明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对于当前实际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越来越显示出“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防范与化解银行风险应该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从提高银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改善银行外部经营环境和加强监管等多方面努力,多措并举,使我国银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促进银行内部改革,提高银行自身抗风险能力 银行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关键是通过改革促进银行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提高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因此,通过市场经济行为和一定的国家政策促进银行自身进行改革,从而适应银行规律和银行全球化趋势,这是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前提。 1、精减营业机构。银行商业化以前,银行营业机构的设置是按行政区划来设置,没有按经济区划、业务需要和效益原则等市场经济规律来设置分支机构,这一情况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业银行,一味追求规模而忽视效益因素造成沉重的机构负担。因此我国银行业主要是四大国有银行必须对低于保本点甚至是低效的营业机构,采取撤销、合并、重组、脱钩等办法坚决进行精减。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采取此项措施进行机构改革,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此项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 2、落实银行经营自主权。这是目前银行机构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现在的城商行,其领导权在地方政府,特别是其人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其运营必然要受到政府的干预,要彻底改变地方政府办银行、干预银行的做法,使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具有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的地位,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在改革中稳步发展。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渊源,其营业机构与当地政府千丝万缕,要想完全不受其影响开展业务可能不大,对此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落实银行经营自主权是使我国银行业能完全依据市场经济规律运营的首要条件。 3、规范银行业务运行。银行业务的规范运行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目前操作风险引发案件的暴露是给我们中国一些重业务发展、轻风险防范的银行家敲响警钟。银行机构应根据市场和银行规律,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银行机构本身也要逐步淡化任务等硬性指标,防止资金掮客利用银行从业人员的软肋从中兴风作浪。 4、提高员工整体素质。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银行机构内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前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通过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增强纪律、法制观念;

通过业务培训,使广大员工学业务、学技术,提高员工的操作、管理水平;

同时通过良好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向心力和凝聚力,消除内部风险隐患。 5、加强反腐倡廉工作。2004年,工、农、中、建、交5家银行共发生和发现各类案件354件,因赌博、炒股、经商等原因诱发的案件占比较大,354件案件中,因此而诱发的案件有119件,占总数的33.62% ,高管人员腐败也是产生银行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健全有关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避免“人祸”发生。 6、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是一个较为崭新的名词,随着整体风险意识的增强,面对存在的风险我们必须提高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的控制的能力,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建立起适合我国特色的风险计量数学模型,通过对风险的准确计量,从而有效控制风险。 (二)改善外部经济环境,促进银行稳健发展 金融是依附于商品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发展的结构、发展规模的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了银行的业务结构、总体规模和先进程度,因此,一个平稳、健康的国民经济环境对于防范与化解银行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1、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结构现状,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我们必须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减少能源消耗性企业,由劳动密集性企业为主的企业格局逐步调整为劳动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企业并重的格局。提高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使国民经济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要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益。在当前,特别是要深化企业改革,对地方政府所属企业进行改制,提高企业活力,这对消除银行不良资产,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国家宏观调控是银行平稳、健康运行的保证。这是因为宏观调控不仅能够使经济保持总量平衡,而且能够调节银行发展、资金投向和信贷平衡。要减少行政干预,增加间接调控,通过政策的调整来达到调控目的,一是国家要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确定支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制定投资政策,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引导银行信贷和外资的投向,以促进国民经济中薄弱的部门、产业和产品的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二是通过制定调整货币政策,直接调控银行。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宏观控制目标。三是通过制定适合国情的对外经济政策,理顺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充分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减少汇率变动和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合理引入外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3、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货币资金活动的有形、无形的市场,是资金融通各种方式的集合,是资金供求双方运用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融资活动的总称。金融市场不仅能有效调节资金供求和资金合理配置,而且是连接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纽带,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中间环节。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主要成员,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金融市场的波动对银行业影响也非常大,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否关系到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是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重点。主要是健全和完善货币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贴现市场、短期信贷市场、短期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包括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等)、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包括现货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以及保险市场、租赁市场等)。对这些市场,要按其性质特点,健全完善,规范运行,充分发挥它们调节、融通资金的作用。随着经济、银行的发展,银行全球化已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如果企图采取银行封闭的办法避免银行风险,那只能是自己的差距越拉越大,最终难免发生崩溃性的银行危机。放开银行、资本市场,允许外国的银行业进入我国市场,开展银行服务,参与银行竞争。这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能太急太快,一定要创造条件,做好准备,使放开金融市场与银行管理、监控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我国银行在稳步发展中开放,在开放中稳步发展。 (三)提高监管能力,加强银行监管 银行监管是确保银行稳健运行的关键,银行监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银行业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银行业的同时相应注重提高监管能力。从90年代以来世界三次银行危机来看,虽然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反映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这些国家的银行预警、监管水平远不能适应银行发展的需要。银行监管的失控、漏洞和无力,使银行投机活动乘虚而入,成为引发危机的导火索。这从反面证明,伴随银行的快速发展,银行监管越来越重要,已成为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关键所在。我国的银行监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历史短暂,监管的手段、方法、法规等都亟待加强和完善。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银行监管工作,树立大监管的思想和理念,装备现代化银行监管工具,尽快与国际银行监管接轨,学习先进国家监管经验,引入国际先进监管方式,提高我国银行监管的整体水平。 1、完善国家银行监管,做好银行监管工作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是代表国家行使监管职能的宏观监管主体。其监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制定健全的银行法规和银行监管标准化、系统化的指标体系和准则,采取非现场监控(即建立健全现代化的银行风险预警、信息彼露系统与机制)和现场稽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对银行机构实行全程监管。我国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已日趋完善,因此日常监管和银行业务创新的监管是其当前的主要监管内容。日常监管要坚持经常有力的原则,银行机构准入以后的全部营运过程,都属于日常监管范围,日常监管要实现制度化和经常化。通过制度化和经常化,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达到提早预见、及时控制,监管有力、切实有效的监管目的。在银行业竞争激烈、业务及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需要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及时跟进,加强对业务及产品创新的监管,防止形成监管盲区。如我国银行业开展汽车消费贷款,由于未及时进行监管,加上银行对创新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已给贷款银行形成一定量的新增不良贷款。我国监管当局应适应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与世界各国监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提高监管机构的国际协作能力。同时要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4年6月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管原则和标准,大幅度进行监管的规范化、法制化和国际化,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监管要求。 2、加强银行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监督水平 内部控制是防范化解银行风险的根本,在目前操作风险突现的情况下强化内部控制是银行业自身采取的必要的防范措施。一是在完全识别风险的条件下根据业务处理过程的风险环节建立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制度防线。二是建立从上而下且相对独立的内部控制机构,使其能完全行使监督权力,以达到必要的监督效果。三是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达到处分一人、警示一片的效果。四是加强后续检查,把日常业务操作和日常业务监督纳入检查范围,使检查制度化、经常化。通过以上措施提高内部监督水平, 3、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增加银行监督主体 引入社会监督是强化银行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增加银行监督主体,形成立体监督。我们目前对银行的监督检查主要是由银行自身和国家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各地的分支机构组织并实施的,没有把社会监督纳入到银行的监督主体中来。因此,我们应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做法,通过以下途径和渠道引入社会监督:一是进行政府监督。政府的专业审计部门应定期对银行进行审计,并报告公布审计结果;

二是实施执法监督。司法机关对银行机构进行执法、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堵塞漏洞,打击非法银行活动,减少银行的犯罪风险;

三是顾主监督。企业、个人作为银行的顾主应从自身资金安全角度出发,通过对银行机构信誉及支付能力的评价进行监督;

四是舆论监督。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提高银行经营等信息的透明度,达到规范银行经营行为的目的。 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已成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我们要结合中国经济的自身特点,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保障我国银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论当前我国银行业风险防范与化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