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

发布时间:2023-02-21 08:57:55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
资料仅供参考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两个月前,Psytopic推荐过一本《拯救乳房》的书籍。由于题材和毕淑敏身份的特殊性,《拯救乳房》成为了国内首部心理治疗小说。小说中,作者将乳房这一女性象征所带来的各种情感问题做了探讨。对于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这身份转变的话题,CCTV《新闻会客厅》对毕淑敏作了专访,以下是访问的文字内容。对这本书和作者的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经过这篇文章与其亲密接触。-psytopic.com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走进《新闻会客厅》。作为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我采访过的成功人士也不下几百个了,问起成功的秘诀,她们会用不同的表示方式来表示一个相同的意思,就是要在一个自己认定的领域当中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做到底,而今天我们请到的来宾却是一个在医生、作家和心理咨询师三重身份当中辗转的一个人,可是却始终没有离开过人们关注的视野,她就是毕淑敏女士,您好。毕淑敏:您好。主持人:刚才提到您这三个身份,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表面上看不大一样,可是作为是一个人的选择,我想肯定有她共同的地方,这个共同之处是什么?毕淑敏:常常有朋友仿佛很惊讶,觉得我在做三件事情,但对我来说它们是一件事情,我想这件事情就是始终对人的
资料仅供参考关注。主持人:这三个身份哪一个更贴近于您那种想作用于社会的那个愿望,哪个更好地去实现?毕淑敏:在我心中,它们真的是融为一体的,我会觉得我也可能哪一天就会穿上白大褂,又重新去做医生,因为我是一个有执照的医生,我也会在哪一天,比如傍晚突然铺开纸笔,写下我心中的那些不停翻滚的念头,也有可能当我看到有一些心理问题的时候,我也可能会跟人做这种比较深入的讨论,在我来说它们真没有特别截然不同的分别。主持人:或者说有没有可能一个身份更像一个过程,而另外一个身份更可能是一个结果,一个结论。毕淑敏:对,我想那个结果就是对人性不断探索,这些行业其实都是过程。在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前,毕淑敏更多的是作为一位作家的身份而被很多人所熟知,但在更早之前,她还曾经做过22年的医生。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不满17的毕淑敏,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西藏阿里高原骑兵部队当卫生员。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面对巍峨寂寥的雪山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毕淑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动。主持人:每个人关注到自己内心心理的活动,都有一个
资料仅供参考从不自觉到自觉这样一个觉醒的过程,您的这个觉醒过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毕淑敏:因为我是从十几岁就开始做卫生员,我觉得其实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特别密切相关的,是没有办法分开的,比如说我做医生的时候,有一个病人过来,她说我夜里睡不好觉,失眠,如果比较简单的处理,我们就会问,你是睡不着还是特别容易惊醒,还是很容易早早醒来,因为针对这三种不同的情况是有不同的安眠的药物能够应用,我想一般的医生把这个情况问清楚,使用相应的药物,其实也就算是尽最大的责任。可是我可能就会想,一个人睡不着的时候在想什么,是因为发生了什么而睡不着,她睡不着是一个短期的情况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会和这个病人进行更多的交谈,我会知道,她们其实是有很多不同的情况,其实就会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的状况,我那时候想做一个好医生,其实不但要关注病人的生理,也要关注病人的心理。主持人:您对自己内心的那种觉醒的关注,像您说的,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到哪儿去,我怎么度过这一生,是从什么阶段开始想这些问题的呢?毕淑敏:我觉得可能对我来说真的太早去想这些问题。主持人:女孩子常常容易早熟,是不是常常有这个原因。毕淑敏:我那时候16岁多一点,从北京到西藏的阿里
资料仅供参考去当兵,那时候资讯特别少,不像现在。主持人:没有去也能够想象。毕淑敏:对,那时候我们就没什么资料,我第一次到了西藏阿里那种雪原之上,我当时有一种感觉,就觉得这个地方还是地球吗,是不是一个更陌生的星球了,在那儿因为是做边防军,面对这种高寒、缺氧,还有意外事故。我觉得那时候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来讲,这件事情真的是十分重大,而且特别严峻,我会觉得其实那种死亡的威胁对我来讲是近在咫尺,我就会想,我今天还活着,可是明天可能我就英勇战斗,也可能就牺牲。就算没有战斗,也因为高原缺氧,因为那种非常严寒,或者因为翻车,这样意外事故,我的生命都可能终结。我想我今天还掌握着我的生命,我怎么样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比较有意义,包括我会想,我们是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现在知道那是一个哲学的问题,但当时不知道,当时觉得自己有点像个原始人。主持人:那仅仅是冥想,能想出答案吗在那个时候?毕淑敏:特别系统的答案没有,我想比较简单的答案就是我活一天,我希望自己做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而且希望这件事情不但让自己快乐,也能够给别人帮助。主持人:那个时候可能还是一种懵懂的对内心的关照,什么时候对内心的关注就成为您一直以来的仿佛非常关注
资料仅供参考的一个重点?毕淑敏:可能因为我做医生这个职业,我觉得在和平年代里,可能除了交通警察看到死亡,我觉得医生是看到死亡最多的行业了,我觉得医生看了那么多的生生死死,会觉得生命其实特别脆弱,我会觉得这个过程其实对我们来讲是特别宝贵的一个过程,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过得很有意义,也希望别人的生命能够过得有意义。对于人的心灵和生命的敏感,使得毕淑敏很早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1986年,毕淑敏在34岁时,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昆仑殇》,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仑》杂志发表,引起轰动,她从此步入中国文坛。这期间,她边做医生边写作,一直到1991年,她决定退出从事了22年的内科医生职业,专心投入于文学的创作,迄今为止,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作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她的作品中始终关注着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探究对人物内心的关怀,特别是她近期的小说《拯救乳房》,散文集《爱怕什么》等几部作品,更是被称为中国的心理小说和心理散文而备受关注。1998年,毕淑敏又步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主持人:到1998年的时候,您到北京师范大学读心理学博士,那个时候是因为一直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到了非要梳理一下不可的时候呢,还是说写作到了一个阶段之后,需要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