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

发布时间:2020-07-01



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天生我材必有用, 《将进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我寄愁心与明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仰天大笑出门去,
《南陵别儿童入京》 ,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中览古》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学习目标】翻译诗歌,把握关键的实词。2.置身诗境,学习本诗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3、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过程: 作者及背景介绍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25岁始在各地漫游,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 (701--762 ,字太白,号 古体诗 ,唐代伟大的 近体诗 主义诗人。被称为 近体诗 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 “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 公元 744 唐玄宗以 “赐金还乡” 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天宝四年秋 ( 公元 745 ,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S诗歌中的典故: 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 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
摧眉折腰:摧眉,即低眉。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里黄金银为宫阙。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 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解题 解题--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 本指吟咏,即作诗。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
二、熟悉文本,完成下面知识。
1)注音 天姥() 瀛()洲 天台() 剡()溪 渌()水 脚著( 穿) 谢公屐( 鞋子) 暝() 殷()岩泉
栗()深林水澹澹() 訇()然 青冥() 鸾( 传说中的神鸟)回车魂悸()恍() 惊起而长嗟() 唯觉()时之枕席 2)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实在)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渌水荡漾清猿啼(清澈(凄清) 迷花倚石忽已暝(天黑,夜晚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响) 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水澹澹兮生烟(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列缺霹雳(列,通“裂”,分裂) 洞天石扉(门扇)青冥浩荡不见底(天空)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忽魂悸以魄动(因害怕而心跳) 恍惊起而长嗟(恍然,猛然)(叹息)惟觉时之枕席(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原来)须行即骑访名山(等待)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低眉)(弯腰) 【探究案】1、①诗歌的结构:全诗可分为三部分,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写 (细分全诗脉络:入梦缘由——梦游历程——梦中仙境——梦中惊醒——梦后别语)
②请找出诗歌中关键性的过渡性语句。 入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由现实转入梦境:
由梦境转入现实: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 2、分析第一段,思考:
①既然题目是“梦游天姥”,为何开篇从“瀛洲”谈起?

②天姥山除带有神秘色彩外,还有什么特点,文中是怎么体现的?

3、分析第二段,思考:
①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以句号为一句) 月下清丽之景——13 月夜——剡溪清幽 日升明快之景——45 白昼——山中壮美




山中奇幻之景——610 傍晚——洞外恐怖 天空盛大之景——1113 夜晚——洞中仙乐 ②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③诗人为何提到“谢公”?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
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诗人登山时的见闻(两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③描绘仙人盛会异彩缤纷的场面(四句)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对一二诗段的诗句与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标题上的“吟”字,表明了古诗中的一种体式。这类诗篇的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其形式则较自由,犹如散文中的随笔。 B、“云霞明灭”4字,诗人运用光线强烈对比,侧面衬托了天姥山的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可以补充: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明确:高峻。 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4、分析第三段,思考: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确:
②“且放”两句,诗人表明了自己什么志向?明确: ③“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④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总结诗歌的艺术风格。 1)想像、夸张手法的运用 2)神话传说的运用 3)词语的大胆运用 联系全诗小结: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默写: ①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四句诗是: 天姥连天向天横,
既高且大——有时被云遮掩,足见其硕大无朋。
C“连天向天横”5字,诗人正面描写了天姥山的的既高且大——“连天”,极言其高;“向天横”,则极言其所占空间之大。
D、“一夜飞度”之“飞”,实为神来之笔,给人飘逸之感——折射出诗人被誉为“诗仙”的气质。若无此“飞”,则何以“登云梯”,“见海日”,“闻天鸡” ……
2、对一二自然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宝元年(742年),李白42岁奉诏入京。他本想借此行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他只被玄宗视为“词臣”,并不重用,且又受到权贵排挤,仅住一年便放放。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以排遣胸中块垒。 B、第二诗段为全诗核心,体现了“游仙诗”特色,尤其主体部分“云青青……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各种角度描写仙境,给人脱俗之感。
C、诗人游仙之念,源于对社会的不满,因而他借助梦境,虚构出万花洞般的迷离幻境,以及自己与仙人们的聚会场面,揭示出与现实世界决不合流的高尚情怀。
D、杜甫评价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上述二诗段,就体现出这种特质:对天姥山与仙境 的精心刻画,有正面直接性,有侧面烘托性的;有实写的,有虚写的……其构思,的确够“不群”;其描绘,实在够“飘然”了。
3、对诗篇末段诗句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世间行乐亦如此”——此,指代的是上一诗段描绘的仙人聚会的场境与情景。
B、“古来万事东流水”——可以联想到乐府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诗句,诗人意在激励自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从句式上审视,似乎是一问一答;然而,下句并未正面回答上句所提“何时还”的问题。 D、“骑白鹿,访名山。”——诗人写出了自己无拘无束的潇洒生活;白鹿,相传古代神仙或隐士常骑着它漫游,象征自由自在。 4、对末尾诗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白的游仙诗,大多只有记游,而无规范的故事情节。本诗的结尾段,也有这一特色。
B、诗篇结尾回应了诗标题上的“吟留别”,即留给在东鲁的朋友,因而特提出“别君去兮何时还?”的疑问。



C、诗篇卒章显志。诗人为什么梦游天姥山?为什么描摹仙境?为什么骑白鹿访亲友?——结尾的两句诗显豁地作了回答。
D、“安能|摧眉|折腰||权贵,使我|不得||心颜。”——前5拍,4拍。其句式与节奏参差铿锵,且富有变化,正展现出诗人的匠心;若改为“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式虽整齐了,却失去了诗的韵味。5.选出与其它三个用法不同的一项( A.栗深林兮惊层巅 B.云青青兮欲雨 C.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D.虎鼓瑟兮鸾回车





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