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说课稿

发布时间:2016-03-29 14:07:07

《马说》说课稿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七至九年级学段的具体要求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根据课标的精神,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本课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教师要在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前提下,充分拓展教材,落实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二、说教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逢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人尽其才。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之情和贫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不平之感,引发学生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教学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读出语气,这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重要途径;其次,要引导学生用心领悟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要注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逐步培养阅读文言文作品的能力。因此,依据新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朗读,品味作者的情感,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情感目标:

1.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2.认识改革开放的今天,需要任人唯贤的领导,更需要有进取精神、大胆展示自我风采的人才。

四、根据学情,确定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了解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关键。初二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的自学能力,能够借助工具书及参考资料,通过课前预习,大致疏通文意。本文的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仍需要教师的点拨来领会主旨。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开口读书,如何调动学生诵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诵读能力,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根据以上学情,我将教学的重、难点制定如下:

重点:(1)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诵读能力,逐步加深对文章情感的感悟和体验。

难点:(2)领悟本文的寓意。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之感。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把文言词汇的积累放在朗读中来解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质疑法、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猜谜激趣,引发共鸣,导入课文。

1 猜谜,让学生通过猜谜来活跃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个谜面:有本领的人得不到施展的机会。(英雄无用武之地)

第二个谜面:身有才华却得不到别人的赏识。(怀才不遇)

2 、然后根据谜底“英雄无用武之地”“怀才不遇”设置一个话题:

“人在生活中,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同学们,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学生交流。累积情感,为学习本课作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文章寓意。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文言文教学,更应通过读来完成。读是理解内容、激发情感的基本途径。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朗读作为侧重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知文意,理解作者的情感。在这个环节中,我具体安排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并初步感知千里马的遭遇,为有感情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具体安排如下:

1 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拿起笔听读,正字正音,并在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

2、根据所做的记号,让学生各自大声试读,并找出文中描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

(这一设计,有助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整体感知文意,并激发学生对千里马的同情心,为有感情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3、谁能说说描写千里马遭遇的句子有哪些?(出示幻灯片加以总结)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4、老师问:这些句子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让学生质疑、学生回答,不当之处,老师给予纠正。重要之处,老师加以提示和总结,例如: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多媒体展示)

食不饱(shí) () 不以千里称也 (凭借)

食之不能尽其才(sì)(饲养)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的)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策之不以其道 (它,代千里马) 执策而临之 (鞭子)

(积累文言词语是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在朗读中积累,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师总结:可见,作者笔下的千里马是不幸。这篇文章就是千里马的血泪控诉,我们应把对千里马的同情读出来。

5、让学生带着对千里马的同情齐读课文,并注意读音和停顿。

(根据朗读情况,老师加以点拨。例如:特别是“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因为食马者的那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也要注意:“才─ 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也要停顿。)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重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1、同桌合作探究:

文章除了表现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之外,你认为还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试加以评析并进行感情朗读。(同桌互相交流后,一人对句子进行评析,一人进行感情朗读)

2、班级交流:

同桌两人一人对句子进行评析,一人进行感情朗读,其他学生和老师做点评。

评价标准:

内容评析是否恰当。

朗读可从读音、重音、停顿、语气等方面来评析。

例如:(对文中句子进行评析的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本来是一匹千里马,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2: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是因为它“食不饱,力不足”,这是由“食马者”的“无知”造成的,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妄想用反问句进行了强烈的谴责,表现了作者无比愤怒之情。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全面揭示食马者的无知,他不知马,反而面对着千里马妄说“天下无马”,结尾处作者运用设问句对此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例如:(朗读评析的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这位同学把作者的愤怒之情表现了出来,但不强烈。

师:你能给大家再试读一遍吗?

师:“安求”重读,效果好多了。

为了让学生把强烈的愤慨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我采用两种方法:

1)、老师范读,读到反问句时,用捶桌子的方法带动学生的情绪。

【设计说明】充分发挥老师的示范作用,通过老师的范读,传达出老师对食马者的愤慨之情,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文本发生共鸣。

2)、让学生再次击桌试读,带动学生的义愤情绪。

【设计说明】意在用外在的动作带动学生的情绪,把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这一组评析得很精彩,不足之处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情没有读出来。

师:大家都试读一下,哪个词应重读?语速是快些还是慢些?

生试读。

师范读并做点评:“其真不知马也”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出来,才能表现出作者辛辣的嘲讽之情。

师总结,多媒体展示: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马说》 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其真无马也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设计说明】通过品读语句,出示板书,学生不但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理清了作者的思路。

3、精读第三段:

师:我们精读第三段,是因为它包含了多种语气:表现食马者无知的排比语气;勾画食马者嘴脸的语气;表达作者嘲讽的语气。我们应该把这几种语气读出来。具体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老师范读和指导学生朗读相结合的方法。

(例如:老师评价:“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是排比句,应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2)、老师启发阅读。

例如:为了读好这一段,我这样启发同学们:食马者是一幅什么样的嘴脸?这么好的马在面前,他为何还说“天下无马”?他明明“不知马”,却以“知马者”自居,自以为是地妄说“天下无马”。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体会来模仿一下“天下无马”这几个字的语调呢?或者是低沉的;或者是高昂的;或者是专横的。总之,是瞧不起马,鄙视马的语气,它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语气,有没有同学来试一下?

【设计说明】通过老师的启发,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展现当时的情境,从而展示出个性化的朗读效果。

3)、学生展示朗读风采,进行演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老师给予评价,对读得好的同学掌声给予鼓励。)

4)、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指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文意,理解寓意。

为完成这一目标,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通过诵读,大家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说出谁该对千里马的遭遇负责吗?

生很快答出:食马者,能答出“伯乐”的人较少。老师需加以点拨: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被发现,那么,千里马终究会被埋没。

2、作者对伯乐的情感态度如何?

在学生试说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总结:作者慨叹伯乐太少了,并且多多少少有一些埋怨之情,所以作者期盼伯乐的出现。

3、作者对伯乐的作用是怎么说的?

生齐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让观点不同的学生展开辩论赛。

(这一问题的设置,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5、但文学家韩愈却斩钉截铁地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师加以提示:可联系你搜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来理解)

师总结:在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多次上书要求重用,但最终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十年之久,最后怀着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在他看来,世上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那么人才终究会被埋没。所以,他坚信: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同时,也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设计说明】: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做好了铺垫。

6、你认为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马吗?

师总结:

这篇《马说》,其实讲的不是马。它通篇写马,实则写人。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比作伯乐;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和愤懑不平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这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设计说明】本文的寓意较难理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通过以上环环相扣问题的设置,为理解本文的寓意已经做好了铺垫。这一问题的设计,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本文寓意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7、在《马说》中,我们读出的是韩愈的无限委屈。其实,阅读文章的过程,也是一个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下面,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文。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提出问题:“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期盼的理想境界。封建文人将自身价值的实现寄希望于当政者,对此同学们有什么看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应该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

(此问题的设计,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辩证看问题,并能够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认识改革开放的今天,需要任人唯贤的领导,更需要有进取精神、大胆展示自我风采的人才。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扩宽语文知识外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对“成才的条件”有了全面的认识,面对怀才不遇的韩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写出来。

八、教学板书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马说》 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其真无马也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一些文言句子。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采用以刘翔和他的教练的关系导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由初步感知课文引到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到整体感知课文,可以说也是本课的又一个亮点。本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研讨问题拓展延伸,联系现实 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总的来说,从教学的全程来看,全课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开阔的,步骤比较明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较充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感觉到不足的是: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让学生比较自己和朗读录音不同的时候,没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在字词方面的比较,而只是注重了在情感方面的引导;还有在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马说说课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