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电影

发布时间:2020-01-29 13:16:23

早期中国电影

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 ,张石川与郑正秋 、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 ,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

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 ,与此同时 ,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

香港到1937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1937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8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19435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 ,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据地 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 ,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还建立一个放映队,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前线一带放映电影。新四军淮北根据地于1942年购得16毫米摄影机 ,拍摄了有关新四军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长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一部分革命和爱国的电影工作者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各厂,利用国民党的电影基地,拍摄进步影片;另一部分参加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对文华、国泰、大同等民营影片公司也采取团结、支持、争取和协作的方针,使之拍出进步影片。这样,在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这一时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电影公司,拍摄了约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

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 1947年以该厂部分人员为基础,组成西北电影工学队前往东北。194610月在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电影队。1946年长春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满映194610月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17辑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以及木偶片《皇帝梦》、科教片《预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动画片《瓮中捉鳖》、翻译片《普通一兵》。1949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北平、上海解放后,在北平、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国民党制片机构,分别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改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19494月,成立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担负领导全国电影工作的任务。

新中国电影事业

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样,故事片的生产完全由长春、北京、上海3家国营厂承担。为了培养人才,上海、北京先后成立电影学校,北京的电影学校后成为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筹建了保定电影胶片厂,南京、哈尔滨、上海都建立了电影机械厂,以及八一电影机械厂和北京电影洗印厂等电影工业企业。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很短的时间,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 ,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但是,由于在电影创作指导思想方面过分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对《武训传》等影片的批判,挫伤了部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了创作拘谨、产量下降。1953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关领导提出改进领导方法,鼓励艺术家发挥各自长处,从各方面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电影局从指导思想、领导、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故事片生产由1951年年产10多部逐渐增加到1957年年产40多部,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 ,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对一些影片和艺术家也进行了错误的批判。1958年又拍摄了许多报道性宣传大跃进中某些虚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扰了电影的创作。不久,中央逐步纠正了大跃进中的错误,周恩来对电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质量的要求,促使中国电影事业在1959年形成一个繁荣时期,拍摄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倾运动中,电影界又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加之三年自然灾害,胶片、器材等严重短缺,电影生产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重申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纠正了违背艺术规律,对文艺创作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干预的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条例。使60年代初期的电影走入正轨,到1965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与此同时,电影放映单位从1949年的400多个发展到1965年的20363 。到1965年为止,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共发行1213部长短影片。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也已具备相当规模 ,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并基本达到自给。但在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电影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10月邓小平 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 、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 ,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其主要特点 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环》 、《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影片。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廖仲恺》等影片对革命领导人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对蒋介石等历史人物能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表现。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如《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在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并在相当多的创作人员中发生影响。

中国美术片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美术片是中国影片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一个片种。新闻纪录片已向纵深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系统地编辑一些重要的文献片,并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与重要事件进行综合报道、专题报道;还注意表现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丰富的细节,以情动人。科教片也有新发展。电影厂在原有的基础上陆续增建八一电影制片厂、儿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青年电影制片厂、深圳影业公司、云南电影制片厂13个主要生产故事片的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电影资料馆,1989年在该馆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并创办《当代电影》和《电影信息报》。电影工业和科研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国产电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决放映和制片需要,还研制成功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等 。全国放映单位已达14万之多,比1949年增长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1979年改组为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电影金鸡奖;影协下设中国电影出版社;还编辑出版《大众电影》,举办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对上年度的优秀影片颁发政府奖。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开拓新的题材和体裁,继承和发扬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借鉴外国影片的经验,创作出既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又有国际水平的影片。

中国电影著名导演

第一代导演: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

第二代导演: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等

第三代导演: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等

第四代导演: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等

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姜文,冯小刚。黄建新等

第六代导演:代表导演包括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管虎、贾樟柯、王一持、李欣、宁浩等。

注: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是一项从电影史学衍生到社会中的运动,当下许多导演反对这种分代,尤其是第五代以及其后的导演们对此更是十分反感。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导演有理论有实践是这一时期获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导演力量。主要代表人物吴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建中、滕文骥、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等。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港台中坚导演手册(上,下)

香港部分

————刘伟强

刘伟强无疑是目前个人风格与商业模式融合得最为成功的香港电影人。先锋的视觉语言、简约的剧情节奏对《无间道》系列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刘伟强的个人电影事业也达到顶峰。而他拍片迅速、现场驾驭能力强、善于协调各部门关系的诸多特点更足以证明他是多么适应电影的工业制作流程。

出身摄影的刘伟强早在1990年便有机会拍摄导演处女作《朋党》。之后导演、摄影双管齐下,直到《古惑仔》系列,才真正开始以导演工作为主。《古惑仔》系列成功掀起了香港黑帮电影的复兴热潮,同时令刘伟强跻身香港一线导演之列。此后刘伟强的电影几乎全是大卡士、大制作的类型片,尤其是在《风云雄霸天下》、《中华英雄》等片中运用大量电脑特技,营造的惊人视觉效果。待到《无间道》系列上映后,不仅票房狂收,又获得奖项肯定,进一步巩固了刘伟强商业片“大导”地位。

刘伟强的电影一直追求影像的风格化和高科技含量(比如最近的《咒乐园》大搞3D立体效果),将来无论成败,都将对香港的电影工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杜琪峰

作为当今香港电影的扛鼎人物,杜琪峰几乎擅长任何类型片,并且都能赢得不俗的反响。最难得的是,他能一面拍迎合观众的卖座喜剧,一面搞完全体现自己独特风格的“个人作品”,这种“两手都要硬”路线的成功,自然令杜琪峰的电影创作更加从容及多元化。

杜琪峰生于1955年,最初只是一名信差,1972年起在无线任职助导,参与制作电视剧《陆小凤》,其后跃升为编导及监制,作品包括《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等。1983年离开电视圈投身电影事业。1997年是杜琪峰的创作高峰期,其时他与韦家辉、游达志合办“银河映像”,担任导演与监制,推出多部风格独特的电影佳作,主要以黑帮警匪类型为主,比如《真心英雄》、《枪火》。1999年携“银河映像”加入中国星集团,拍出《孤男寡女》、《瘦身男女》、《百年好合》多部卖座喜剧。去年则以《PTU》和《大只佬》实现创作突围,勇气相当可嘉。

————王晶

王晶是上世纪90年代港片鼎盛时期的最卖座导演,由他开创或发扬光大的“赌片”、“整蛊片”、“沟女片”类型风行一时,广受欢迎。近来因为主要从事策划、出品的行政工作,王晶声势已大不如从前。但自去年始,他全面复出,接连执导三部作品,虽然成绩差强人意,但称雄多年的“王晶作品”仍然不可小觑。

从今年即将上映的两部王晶电影《性感都市》(内地名为《求爱上上签》)和《新扎师兄》中,我们可以发现拼凑嫁接经典电影桥段依旧是他屡试不爽的手法。你当然可以说王晶毫无变化,却不能不承认他的电影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可以预见王晶和他的电影将来仍有市场,因为对于日益工业化的中国电影而言,技法纯熟的老工匠所起到的传承作用非常重要。

————徐克

  作为开山立派的一代宗师,徐克对80年代至今的香港电影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的强烈个人风格在从影之初已然成形,后来成为卖座导演,亦从不固步自封,以广阔的视野,开拓港片新方向,令其他电影人都乐意追随。

向来坚持监制主导创作的徐克,以或监或导的方式,拍出《鬼马智多星》、《蜀山剑侠传》、《倩女幽魂》、《笑傲江湖》、《黄飞鸿》等多部掀起跟风潮流的经典之作。难得徐老怪从未停止过探索创新的脚步,从《青蛇》、《刀》、《顺流逆流》到最近的《蜀山》、《散打》,虽屡受挫折,却无怨无悔。

不同时代曾经有不同人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徐克的影片无论是叙事情节,还是视觉画面,都太快太急,恐怕有些观众会跟不上。但时至今日,无论“顺流逆流”,徐老怪的电影风格仍然如故,未见稍缓。而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敢于坚持,勇于创新,不愧为香港电影的“开路急先锋”!

————马楚成

  马楚成是目前转型做导演的香港摄影师中,除刘伟强外,最成功的一位。而他与刘伟强的相同之处还在于带动了香港商业类型片的发展潮流。

1998年正式执导筒开始到2000年,凭借着浸淫影坛多年的经验和对观众娱乐需求的了解,马楚成在《幻影特工》、《东京攻略》、《星愿》、《夏日麽麽茶》这四部影片中分别将动作、煽情和浪漫等元素玩得异常娴熟,拍得也煞是好看,上映后深受观众喜爱,并且全部进入当年十大卖座影片之列。最近几部作品虽然票房表现不佳,但《九龙冰室》中对人物心理的着重刻画和《浪漫樱花》中对风格节奏的把握却日见成熟,而《飞鹰》富于舞蹈性的流畅动作影像也令人印象深刻。

马楚成的电影从不以艺术性为标准,只求流畅好看、娱乐性强,尤其注重影像画面的风格处理,是香港影界不可互缺的风格与技术兼备的导演之一。

————许鞍华

  身为最有国际声誉的华人女导演,许鞍华又是近20年来香港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她的电影作品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女性导演独有的温柔委婉的触感,还有对社会、对政治、对历史的人文思考。

  自1999年的《千言万语》叫好不叫座后,近来许鞍华积极修正创作方向,除了继续拍充满人文反思的《男人四十》之外,又再度回归商业类型片。对此许鞍华从来不认为是创作上的妥协,因为她觉得同样可以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关键在你用心与否。

  其实,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题材类型历来丰富多元,武侠、鬼怪、惊悚、动作均有涉猎,并没有特别偏向哪一类,当中又能保持强烈的个人色彩,这点尤为难得。

————周星驰

  周星驰是继许冠文之后最受欢迎的香港喜剧演员,近来随着他“演而优则导”的大获成功,影响力已冲出华语影界,逐渐走向国际。

从《国产零零漆》开始与人合导,经过《大内密探》、《食神》、《喜剧之王》的磨练,再至《少林足球》第一次独立导演便夺得七项香港金像大奖,周星驰的个人风格也日渐成熟。社会底层小人物挣扎奋斗的励志喜剧是星爷历来钟爱的题材类型,先前的疯狂搞笑被越来越多笑中带涩的黑色幽默所代替,“动作”元素在周星驰影片中的地位也愈来愈重要。这在即将于今年上映的《功夫》一片中可以再次得到印证。

 立足本土题材、以动作+喜剧+电脑特技的国际化模式包装,《少林足球》和《功夫》走俏国际影坛的同时,也为中国电影迅速与世界接轨开了个好头儿。

————关锦鹏

  关锦鹏成名于80年代后期,《地下情》和《胭脂扣》的清冷独寞已是一鸣惊人,到得《阮玲玉》、《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更是惊才绝艳,阿关电影中的女演员都有入细入微的情感演绎,难怪大都能斩获最佳女演员的奖项呢。

  关锦鹏总是以其敏感的时空观念和对女性世界的关注,思考着电影与真实的关系,并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对待自己的未来。这也是改编自王安忆同名小说的电影《长恨歌》还未开拍,便被预言为华语女性电影经典之作的原因所在。

————陈可辛

  陈可辛是少数能够保持商业与艺术双赢的香港导演。他的电影或许拍摄手法不够创新另类,却出奇的流畅可喜,尤其注重情感刻画和传达丰富的人文内涵,总能给人以深切共鸣。因此,陈可辛制作的影片不仅从未在票房上失手,而且一直是香港金像奖的夺奖热门。

可惜后来“UFO”核心人物作鸟兽散,陈可辛远赴好莱坞拍了部《情书》回来后,认识到要对抗好莱坞便要联合“亚洲各国优质导演有策略拍亚洲电影”,于是成立了电影公司“Applause Pictures”,拍摄作品中,既有《晚娘》、《三更》、《见鬼》等跨国制作,又有完全香港本土题材的《金鸡》系列。而陈可辛及其公司对日后中国电影的创作格局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谷德昭

  作为当今香港商业喜剧的代表人物,谷德昭素以推陈出新著称。他多拍爱情喜剧,却总能从滥俗旧桥中搞出妙趣新意,正因如此,“谷德昭作品”才成为时下吸引观众入场买笑的保证。

谷德昭是编剧出身,初始师从喜剧名导高志森,后来成为周星驰电影的班底成员。1995年,谷德昭正式独立执导喜剧片《阿呆拜寿》,8年来凭借《求恋期》、《玻璃樽》、《嫁个有钱人》等片逐步奠定自己浪漫爱情喜剧金牌导演的地位。去年推出的《龙威2003》更重拾港片黄金时代的疯狂爆笑喜剧风格,同样大受欢迎。

————陈果

陈果是目前香港电影界的另类。他的电影虽然缺乏商业价值,却颇具艺术水准,是各类国际影展的常客。陈果自诩“草根导演”,从做导演开始就将镜头定位在香港底层平民的生活状态,他的每部电影都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但又与我们熟悉的传统写实电影大不相同。

从《香港制造》中的残酷青春,到《去年烟花特别多》的困惑绝望,再至《细路祥》以真实而丰富的细节展现无奈的挣扎,一套“九七”三部曲让我们沉重得沉思之余,不得不惊叹陈果独特的视角和厚积薄发的大才。近来陈果的电影创作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完全写实却有宽容气度的《榴连飘飘》与表面戏剧化实含政治批判的《香港有个好莱坞》虽然各擅胜场,实际上却同样贯穿了陈果对底层平民的强烈关注。

  在香江影坛商业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惟有陈果等少数人还在坚持手工作坊式的低成本独立制作,不断靠征战各大电影节的奖项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发展,显然是一条少有人走的“天险蜀道”。单凭这点,陈果的存在已相当有价值。

下面是台湾部分……

台湾导演

台湾新电影起源于1982年的《光阴的故事》,杨德昌、侯孝贤、柯一正、陈坤厚等导演用写实

  与创意的新手法记录对土地、社会、百姓的关怀,一系列关注现实的影片在当时引起热烈反响。

   侯孝贤———悲天悯人

  侯孝贤是台湾导演界的第一人,这个面色黝黑、笑容憨厚的导演却有着不同常人的洞察力,他的影片都有一种调调,那就是缓慢而情节性不强。他的影片弥漫着诗一般宁静优美的意境,却又时时刻刻表达人文关怀。

  有人说他的电影是真正的艺术,拍片不多却拥有众多奖项;也有人说他的影片单调沉闷,叫好却不叫座。而他对这些评价却不以为然。他说他拍电影时是背对观众,他创作时是拒绝观众的,然而很多看了他影片的人却因此钟爱他一生。

  侯孝贤对电影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非常深邃、非常远。这也正是是侯孝贤影片的独特风格。《风柜来的人》和《悲情城市》中,侯孝贤一直在讲一些非常平凡的故事,只是他的长镜头和叙述方式拉伸了故事的长度,而侯孝贤细腻的表达又增加了厚重感。

  身为台湾导演大师级人物,侯孝贤一直呼吁建立华人电影的强势区,早在他当选金马奖评委会主席时,就呼吁加强内地和港台之间的互相合作,建立华人电影的强势区。侯孝贤说他希望看到华人电影的真正盛世,而不是现在各自围战的局面。

  主要作品:由侯孝贤执导的《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和《海上花》更是接连获得包括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内的诸多国际电影节奖项。

  杨德昌———用枪关怀

  在台湾,杨德昌和侯孝贤一样,都是大师级别的导演。从20多年前的台湾新潮电影开始,他们俩一路走来,从旗帜变成了丰碑。他们都相同,都爱用长镜头来抒情,不同的是侯孝贤喜欢用凝滞的镜头从半空俯瞰人世悲欢,而杨德昌则爱用冷静逼视城市里的崩溃和腐烂。

  杨德昌惯用一种宏大的叙事风格,从《麻将》到《一一》,杨德昌的镜头总是充满张力,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恐怖分子》中,杨德昌将触角伸向冰冷的社会现实,他描绘残酷青春,也在偶尔不多的时候放缓脚步,来抒情一会,或是关注。

 。

  杨德昌的影片中总有许多说不清楚的失落,瞬间的空洞和惆怅。他也一直在思考和反躬自省着,所以他的电影产量一直不高,从《恐怖分子》到为他带来盛誉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他用了5年。《恐怖分子》里面的女作家说:“我三十几年的生命,一下就用光了。”积厚而发,这应该也是杨德昌的写照。

  主要作品:《青梅竹马》、《麻将》《独立时代》、《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恐怖分子》、《海滩的一天》、《指望》、《一一》

  蔡明亮———疏离人生

  台湾导演大多温情,侯孝贤、杨德昌的镜头中总有种历史的厚重感,你能从他们的影片中察觉到他们的悲天悯人。而与之相比,新生代导演蔡明亮更具攻击性和挑战性。

  蔡明亮影片大多将焦点对着城市的红男绿女,他们的爱恨、痛苦和隔阂,再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表现出来。

  记得在蔡明亮的电影里,人们互相碰触得不多,他们几乎不说话,他们互相观察。而假使他很清楚地知道如何将人类躯体的痛苦完美地再现出来,他也没有放弃用它来开玩笑,以此让他的作品变得如此地轻盈,却仍然能够触及到那些如此焦虑不安的灰暗地带。

  主要作品:《青少年哪吒》(1992)、《爱情万岁》(1994)、《河流》(1997)、《洞》(1999)、《你那边几点》(2001)。

  在好莱坞闯荡的台湾导演

  李安———武侠推手

  李安是华人导演中成就最好的,2001325日的洛杉矶奥斯卡之夜,凭借《卧虎藏龙》,李安作为华人导演第一次捧起了最佳外语片奖的小金人,在这之前,他已拿走了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的奖杯。

  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的李安非常熟悉西方观众的口味,1991年李安凭借《推手》正式进入影坛,1993年作品《喜宴》的制作完全按照好莱坞模式进行,1994年的《饮食男女》开始探讨家庭亲情、食欲与情欲的关系。李安的电影里散发着浓厚的东方意味,在印证东方人生哲学的同时,他顺手将武术与饮食介绍给西方观众,而且姿态非常温文尔雅。

  经过《理性与感性》、《冰风暴》等等一系列创作试验之后,2000年,李安终于捧出一个空灵的江湖———这个飘忽的梦幻世界里蕴藏了无限的东方韵味、飘逸轻盈的武术动作、深刻沉重的人生哲理、浓郁的侠客精神。

早期中国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