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集合15篇

发布时间:

中秋节的习俗集合15
中秋节的习俗1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利、团聚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加了辅料,这时便消失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元代末年,各地农夫无法忍受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压迫,刘伯温组织农夫起义,特制大圆饼,内暗藏字条,商定八月十五起义,以互赠的方法把字条夹在饼中传递消息,起义胜利,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了,直到今日,成为中秋节的象征。小时候,吃的是自已家做的月饼,如今的品种除了传统的豆沙、五仁、椰蓉、莲蓉、蛋黄月饼外,什么水果月饼、野菜月饼、雪糕月饼,冰淇凌月饼等,南方的、北方的,苏式的、广式的等新品种也越来越多各式各样,应有尽有,月饼成为中秋节必不行少的美食!中秋节的习俗2

1

“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这首千古流传的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澈的无限怀念。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千里迢迢地赶回家,与家人团聚。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进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肯定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全部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奇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喧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支配家宴,团聚子女,共同赏月叙谈。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照旧,很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别风俗。直到现在,中秋节还连续着当时古代的传统习俗。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我们应当好好爱护它,让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中秋佳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我们再来说说吃月饼吧!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

2

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聚的象征。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特地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讲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致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聚,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人们总是喜爱边吃月饼边赏月。中秋节的习俗3
中秋节,有很多的嬉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美。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帮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烁,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相互竞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致。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

3

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乐追赶。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实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洁图案,穿上绳子,光线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实,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嬉戏。
广西有简洁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嬉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射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奇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死的勇敢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4

传奇这种习俗与抵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抵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抵抗虽被打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这个传奇与中秋吃月饼的传奇有异曲同工之妙。中秋节的习俗4
中秋节的由来之一:
“嫦娥奔月”说,早在战国末年成书的《归藏》记载:“从前嫦娥——西王母的不死药以服之,遂奔月为月精。人们对嫦娥寄以怜悯,说她登上了天帝的xx,非常孤独。所以在唐代开头将八月十五日夜的赏月改称为祭月,期盼嫦娥回归人间。中秋节的由来之二:
“时令节气”说,近人考证,“中秋”一词,始见于春秋末年《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中秋节各地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阔,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
中国南方、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在中秋节夜晚提灯笼.将灯笼挂在门前。或将灯笼挂在门前。
在台湾,阴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个重要民俗节日,全台湾放假一天。至今,台湾一般民众仍普遍有赏月吃月饼、柚子的习惯。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

5

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隐秘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奇。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等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季节,农夫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当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奇: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祀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丽。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抵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中秋节的习俗5

6

一、广东
潮汕中秋美食品种颇多,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习俗;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人喜爱的。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二、浙江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季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史实,这一故事不仅成为千古美谈,并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莼菜又称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叶草植物。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碧绿芳香,鲜嫩可口,而且养分丰富。三、四川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吃麻饼、蜜饼等,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杀鸭子。在川西地区,烟熏鸭子是中秋节必备佳品,因那时当年生鸭已长大,肥瘦相宜。师傅选当年生的仔鸭,宰杀后褪尽羽毛,开膛取出内脏,洗净后,去翅尖、鸭脚,加盐码味腌渍一夜后,入沸水中略烫至皮紧,捞出抹干水分,置熏炉中,用稻草烟熏至呈茶色,出炉放入卤锅中卤熟,食时改刀装盘,色泽金红、肉质细嫩、烟

7

香浓郁的烟熏鸭即成。四、江苏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则必食桂花鸭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又叫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聚”,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在江苏东台一带,每逢中秋节,则以藕横断为饼,包以碎肉,敷以小麦屑,入油锅炸熟,谓之藕饼,俗称“荷花”,寓意和谐团聚。五、陕西
陕西西安一带,每到中秋节,当地每家做馍,全家共吃一馍,称“团聚馍”。馍有顶、底两层,中间加芝麻。馍上层用大碗拓一个圆圈,象征中秋之夜,圆中刻“石头”一块,上站一个吃蟠桃的“小猴子”馍在锅里烙熟后,切成尖牙状,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则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娘家则送馍上门,以示全家团聚不忘。中秋佳节,陕西人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它作为解暑良品,性寒凉,糖多,能清热泻火,具有宽中下气、利尿、治血痢、解酒毒的功效。在中秋月圆之时,一边乘凉赏月,一边吃着解暑的西瓜,凉意宜人,更增一家团聚的天伦之乐。而且,吃月饼之余吃上块西瓜,清热解腻。久而久之,吃西瓜成为了陕西人过中秋的习惯,所以当今陕西人中秋都会吃西瓜。而西瓜切成莲花状,只是为了协作中秋的节日气氛,增加喜庆吉利。

8

六、山西
山西三晋的月牙月饼。山西月饼多以油和面,馅子有红枣、核桃、豆类、柿子、果脯、红糖等种类。其中,繁峙县有一种特别的球形月饼,是当地农家的独特制造。一般农家打月饼时,还特地为孩子们打制一些兔形小月饼,盼望他们将来能够“蟾宫折桂”,步入仕途。七、北京
老北京的传统月饼有自来红、自来白和提浆月饼。提浆月饼是指月饼皮面的一种制作方法,说通俗点“提浆”就是熬糖浆,另外在皮面中还要加入肯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松的作用。有回民购买时,就把大油换成黄油。这种月饼的特点是皮酥、馅香,“老北京”中秋特爱吃。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尝螃蟹的季节,北京尤其讲究品尝醉蟹。八、台湾
高雄县饲养水鸭的风气很盛。中秋节前后正是水鸭公初长最嫩的时候,美浓地区的客家人往往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加菜,成为当地中秋的特色。宜兰地区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吃一种叫“菜饼”的食物。菜饼以面粉为材料,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区则有在中秋节吃麻薯的习俗。
此外,安徽婺源地区中秋必食塘鱼;云南昆明在中秋节时每户必做“合家大月饼”,然后一人一块分而食之;山东泰安要吃小包子;佬族人在中秋前全寨合伙宰一头公牛,取出牛心留到中秋节晚祭祀祖先,然后分吃牛肉。

9

中秋节的习俗6
今日是八月十五日,是什么日子呢?是中秋节!
中秋节可是我国传统节日呢!我要好好地过这个象征着团聚的佳节。
夜幕降落,在黑幕中一轮玉盘慢慢升起。啊!多么光明的月亮,月亮映着一家团聚。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月饼,在中秋节里吃着月饼是多么甜美,润人的心田,月饼也像月亮一样,在中秋节里,是象征团聚。我们坐在桌边上吃着饭,这样真得很兴奋,平常父母都是早出晚归,吃一顿饭要吃得很快,没有能一起说说话,聊一谈天。可今日不一样,平常不太搞笑的爸爸今日也开起了玩笑,还说笑话。吃完饭,我本想去赏月,但是妈妈说;“你还是先待会去吧,姥姥在家里,很孤独,你去打个电话,和姥姥说说话。”我和姥姥在谈天中,我听到姥姥笑得很兴奋,如收到最好的礼物。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月亮。今日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出国的满月更亮更圆。很多诗人给这明月作诗,里面都含有对家人、对亲人的思念。对啊,每次见到这圆圆的月亮,都会想起亲人和家人,又想起自己的孤独,一种缺少爱的味道,多么不好受。我觉得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很多人因为工作忙,不能和家人团聚,只能仰视天上的明月。更可怜的是没有父母的孤儿,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中秋节我就不能与家人团聚。
这个团聚的中秋,给多少人带来幸福、美满的回忆,我真想把时

10

间永久地停在那一刻。中秋节的习俗7
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每到中秋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在阳台上吃着月饼,观赏着月亮,那天的月亮特殊的圆,如一张金黄的煎饼。
去年八月十五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吃过晚饭,我便拿出一大盒月饼,那个月饼的包装盒子非常美丽,它是用金属铁皮做成的一个精致的盒子,盒子上面用塑料纸贴着,红红的、黄黄的,在灯光下还会不停地闪耀着,特殊华丽。我想:里面的月饼可能也肯定很好吃吧,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盒,里面是一个个圆圆的月饼,月饼的外面竟然还有一张透亮的塑料纸包着,我撕开包装纸,月饼的香味一下子从中跑出来,跑进了我的鼻子里,“好香好香!”我忍不住吃了一口,说:“这月饼真好吃。”我让爸爸、妈妈也尝尝。他们尝后赶忙说好吃、好吃。后来我们发觉一盒月饼中有不同的种类,有豆沙、椒盐、瓜子仁、花生仁等各种月饼。我们边吃边观赏着窗外的月亮,有说有笑的。那晚的月亮真漂亮,我仿佛看到了嫦娥在月宫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看着看着,我觉得那晚的月亮特殊特殊的圆,就像祖国大家庭的人在一起团团聚圆的样子。
中秋节的月饼真好吃啊!它始终甜到了我的心里;中秋节的月亮真美啊!它美得让我赏心悦目。中秋节的习俗8
中秋节,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在吃月饼,有蛋黄馅的,有豆沙馅的、

11

有绿豆糕馅的、有枣泥馅、水果馅、有香芋馅……。,每一家都吃得开快乐心,每一户都吃得高兴奋兴,那种感觉无法形容,然而月饼的由来你知道吗?或许有许多人不知道吧!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月饼的由来和在海上世界吃月饼的时候发生的一些好玩事情吧!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明代田汝成《西湖巡游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聚之意。”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隨着科学的进展,祭月现在催向理性,渐渐成为民间相互馈赠的礼品。月饼象征着团聚,也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拿着月饼、西瓜、水果,等物品对着月亮: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美、平安。
上一个中秋的时候,我们全家和楼上全家一起去海上世界去度中秋节,我们买那种皮很薄而且会溶化的冰皮月饼,还有水果月饼,蛋黄和莲蓉月饼。随着现在的技术越来越好,工艺越来越棒,几乎能做出一个又一个美味香甜的月饼,我们吃着美味的月饼,听着奇妙的音乐,似乎自己生活在梦里一样。中秋节的习俗9
兴化在中秋节前十天就有节日气氛,已结婚的女子要备办礼物为父亲“佐秋”或称“做秋”。秋字寓千秋之意,即祝福父亲长寿。说起做秋还有点讲究,刚出嫁的女儿头一年为父亲“佐秋”,要备一套衣裤、鞋袜帽子、带猪蹄的猪脚肉、公鸡、酒和兴化米粉等,用漆盘

12

子盛着。这种盘子状似圆盒子,有盖,以细篾条编织,再油漆彩绘,相当精致,通常十个为一挑,每边各五个,大小依次相叠,用红绳子结成的网兜套住就可以挑起来,将礼物盛好后挑着送到娘家。此后只要父亲健在,女儿即使是当了祖母也要为父亲佐秋。不过备办礼物不必像第一次那样丰富,一般用一对精致的漆花篮装些礼物送去即可。不论礼物丰富与否,兴化米粉是必不行少的。农历八月初,每逢双日,特殊是初八、初十、十二日,在路上随时可以看到穿红衣服的妇女挑着担子回娘家,来来往往,好不喧闹,那多是为其父做秋的。
中秋节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用猪肉,海蛏或虾仁、鸡蛋、香菇等炒兴化米粉作为节日餐。在农家,人们吃过节日餐,大多搬出凳子坐在晒谷场上“等月华”,或称“待月华”。传奇月中的玉免一年不分昼夜在桂花树下捣药,到中秋晚上将捣成的药即“月华”投向人间,谁得到吃了会成仙,即使不成仙也能长寿。小孩子们盼望得到“月华”天真地伴随大人们在月下守候,大人们倒也并非都在等待奇迹消失,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农忙之后,借此良宵在月下打着扇子边谈天边赏!
中秋节的习俗10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了每一年的八月十五了。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实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因为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当中的八月称为“仲秋”
从古到今,客居他乡的游子常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3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期。”来寄予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祭月是重要的习俗之一。在古代,不光是皇帝有祭月的社制,平民老板姓也有祭月之风,只是到了后来就变成了赏月,祭祀变成了欢娱。在唐代时中秋赏月的风俗最为旺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而且至今为止也还遗存着“拜月亭”“望月楼”等的古迹。
不过在中秋来临的时候,让我们最难忘的还是和亲人伴侣团聚所带来的温馨和祥和。
人与人之间、现实与抱负之间的情愫往往能在风格迥异的节日意境中得以诠释。因此节日也就成为生活中一种特定的沟通公式。中秋节往往少不了吃月饼,而月饼是有感情的,她带着浓浓的情意,给了我们思念的情怀。情意的深厚是无法用物质或金钱的价值来衡量。
岁月的印记无法涂抹,时代的步伐难以停留,生活中的感动也是无处不在,在中秋来临之即,去探望曾经赐予你点滴关心的伴侣和亲人们。
最终在这里我祝大家中秋节欢乐,别忘了常回家看看!中秋节的习俗11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

14

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季节,农夫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当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奇: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祀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丽。民间还有赛***塔规例,谁把瓦塔***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抵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中秋节的习俗12
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很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

15

贺中秋,也叫“竖中秋”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季节,农夫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当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奇: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祀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节在广州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开头多样,不果品灯,也有鸟兽、鱼虫灯,也可砌成字灯。到了夜里,就在灯内燃烛,下面再联结很多小灯,用绳系在竹竿上。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如平台、屋顶或高树之上。入夜,满城灯火,如繁星点点,和天上明月争辉,以此庆贺中秋,也叫“竖中秋”中秋节的习俗13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光明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进行“跳月”活动。苗族的古老传奇,月亮是个忠诚忠厚、勤劳英勇的青年。有个年

16

轻漂亮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终,她还经受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最终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查找心上人,倾吐喜爱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净光明,永结白头之好。傣族的拜月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傣族传奇,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勇敢刚毅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战胜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连续发出严厉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预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头“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终,全家老小欢快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侗族的偷月亮菜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好玩的“偷月亮菜”风俗。

17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落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假如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盼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盼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加了无限欢快和奇妙异彩。土族的“打月亮”
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藏族的“寻月”习俗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庆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四周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聚吃月饼。蒙古族的追月习俗

18

中秋月下,蒙古族男女老少跨上骏马,披着银色月光驰骋在草原之上。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他们则朝西放马奔驰,紧紧追随月的脚印,不到月下,不止“追月”鄂温克族的供月习俗
鄂温克族同胞过中秋节以合家团聚、供月为主要内容。节日期间还探亲访友,相互宴请。中秋夜晚,人们聚集于篝火旁,欢歌曼舞,直至深夜。
广西侗族的“行月”习俗
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接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广西壮族的“祭月请神”
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或中秋夜,人们便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个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及上天的梯子。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神人对唱;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此外,壮族还习惯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则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美丽的“请月姑”民歌。布依族的偷老瓜煮糯米饭
布依族人会将偷来的老瓜用红布包好,再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这家的仆人收下老瓜,必需要请送瓜人吃酒消夜,据说这样可以给这家带来子女。对于这被偷的瓜,被偷的人家也不会在意,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收成。

19

德昂族的“串月”习俗
对于云南潞西的德昂族,每逢中秋月明高挂,格外光明的时候,山头塞尾,便会不时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黎族的“八月会”“调声节”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每逢此时,各集镇便会进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与,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就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唱演唱,未婚青年则选此良机挑寻将来的伴侣。朝鲜族的中秋习俗
朝鲜族在中秋这天宰牛杀鸡,烹煮佳肴,用新谷制作打糕和松饼等节日食品。松饼是把米面蒸熟后打成粘团,再擀成小片,或把米面和好擀成片;用小豆、豌豆、芝麻、苏子、栗子、糖等做馅,包成弯月形菱角状,入锅蒸熟即可食用。大小如花生,味道似汤圆,别有风味。入夜时分,朝鲜族人用木杆和松枝搭起“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阿昌族的特俗习俗
云南省梁河县一带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给狗饱食一顿。相传从前稻谷皆自生自长,而且高大如芭蕉树,人们因此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并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了。一天,观音娘娘见人们如此不珍惜粮食,一气之下刮起一阵狂风,卷走了全部的谷子。不

20

久,人们一个个饿地嗷嗷直叫,观音听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于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们把狗撵开去抢谷种吃。一位老人劝阻了大家,并把捡到的几粒谷种播撒在河边的田里,从今代代相传,人们不仅学会了种谷子,还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劳动的道理。为了不忘过去的教训,也为了报答狗讨来谷种的恩德,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团聚消遣。中秋节的习俗14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吃南瓜是江南各地过中秋节的食俗。这个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奇很久以前,南山脚住着一户穷苦人家,有一个女儿,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奄奄一息。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觉两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香喷喷、甜滋滋,二老吃了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真生根发芽,长出很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从今,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食田螺
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殊肥美。如今在广州,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

21

炒田螺的习惯。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饮桂花酒
中秋之夜,仰视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庆祝合家甜甜美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欣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酒的年月,已是相当久远了。依据各地文化不同,中秋节食俗也自然而然的不同。中秋节的习俗15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相互查找意中人,相互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净光明,永结百年之好。每到中秋之夜,光明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湘西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进行“跳月”活动。苗族的古老传奇,月亮是个忠诚忠厚、勤劳英勇的青年。有个年轻漂亮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终,她还经受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最终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

22

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查找心上人,倾吐喜爱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净光明,永结白头之好。
在威宁彝族回族自治县的苗族男女青年中,流传着一种传统的恋爱方式——踩月亮。这里的踩月亮与黔东南的“游方”大同小异。踩月亮就是每当清风明月时,小伙子们拿着芦笙或木叶便走出家门,三三两两地来到山坡或高地上,趁着皎洁的月光,吹起悦耳的芦笙、木叶。美丽悦耳的乐曲召唤着寨内的姑娘出来赏月,颇有点“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味道。小伙子的芦笙或木叶吹过三遍之后,仍不见姑娘的面,就说明姑娘已有对象或不喜爱这位小伙子,小伙子也不必再吹,若在吹则被认为不礼貌。
乐曲如召唤来的姑娘,二人可通过对唱交谈。次数多了,就产生了感情。感情通过对唱来诉说,喜爱之情通过歌来倾吐。等到二人情意相通时,也就是有了感情基础,可互赠礼物表示定情。一般地说,小伙子送给姑娘的礼物是木梳、口弦或银器之类,姑娘回赠的是自己亲自织绣的花布带等。
这种恋爱方式是在月光下进行的哦,故叫踩月亮。
23

中秋节的习俗集合15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