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团圆习俗及其原因探析

发布时间:2019-04-30 00:26:12

中秋节的团圆习俗及其原因探析

作者:朱奕霖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12

        摘要: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即为中秋节。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众多的说法,其具体的起源时间现已不可考察。中秋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体现了我国特有且强烈的家庭观念和百姓对团圆的企盼。研究中秋节习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乡情和家庭情感。

        关键词:中秋节;传统文化;团圆

        我国古代的节庆活动极多。以唐朝为例,根据历史学家杨联陞先生的考证,唐代一年约有53天的节庆假日[1]。从年初到岁尾,比较重要的节日有元日、立春、人日、上元、晦日、中和节、二社日、寒食、清明、上巳、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下元、冬至、腊日、岁除[2]。这些大多是汉族人的节日,在元代、清代不仅有数量庞大的汉族节日,还夹杂着各少数民族的节日。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节庆,不仅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所奠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结果。因此,我国节日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了解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包括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能够称为的,一般是一个民族集体认可的特殊日子,节日一般都具有约定俗成的特征,当然也不乏由官方推动的特殊纪念日。但就其广度来说,节日往往覆盖整个民族;就其深度来说,节日作为民族记忆的深层基因,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已渗透到每个人的民族认同和文化生活中[3]。现代社会由于各民族混杂居住,从肤色、血缘和语言上已经很难追溯一个人的民族特征了,而各民族仍然保留着对节日的记忆,成为他们最显明的民族特性,比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藏历新年。因此,了解传统文化可以从节日入手。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即为中秋节,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众多的说法,其具体的起源时间现已无从考察。不过历史学家指出,中秋节与传统农业生产关系密切,而且可能与古代帝王对月神的祭祀有关。中秋节正式成为节日是在隋唐时期,相传隋朝裴寂以圆月为原型发明了月饼,此后,中秋赏月吃月饼逐渐成为民间的重要节日。在古代,关于中秋节的诗文、习俗和传说十分丰富,而在当代,中秋节是我国政府规定的法定节假日。中秋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体现了我国特有且强烈的家庭观念以及百姓对团圆的企盼。中秋节蕴含了中华文化特有的乡情和家庭情感。这种情感在有关中秋的诗词歌赋中均有体现。例如唐诗中有少不了关于中秋的词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透露出的是秋思的深沉和乡愁之苦,但谁能说,这种思乡之情就不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呢?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李朴·中秋),千山万水皆有月,诗人将月亮化作中秋独有的象征符号,同时也将中秋与团圆联系在了一起。纵观这些文学作品,中秋节始终与一个主题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团圆。中国人具有很强的家庭观念,而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境遇又往往意味着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离开故土、在外地闯荡,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国古代使用的历法以月球的运动为标准,因此,时间的变化会在月相上表现出来,在八月十五这天,月亮由亏变圆。由月相的变化推及到人事,月的缺代表着人间的离别,而月亮变圆则让人们联想到家庭的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使是相隔万里,但欣赏的却是同一个变圆的月亮,因此,这种分享式的想象同样也变成了一种团圆的替代。

中秋节的团圆习俗及其原因探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