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高中作文时事素材:杭州萧山男子捐款13万被退回12万 - 鼓励善行,更要呵护善心

发布时间:2020-04-03 10:53:27

杭州萧山男子捐款13万被退回12万:

鼓励善行,更要呵护善心

(慈善伦理、金钱与爱心、爱心真谛、社会温度、慈善智慧、人性关怀、小爱与大爱、)

退回12万元捐款,一次慈善伦理的洗礼——中安在线

以婉拒呵护弱者倾囊捐款的善意——光明时评

婉拒“裸捐”是对善心的正确打开方式——春城晚报 戴先任

裸捐”诚可贵 退回更暖心——网络时评 朱永华

婉拒拾荒老人裸捐是人性化——人民网

婉拒拾荒者“倾家荡产”式捐赠,也是一种善——新京报

善用每一笔善款 才对得起每一份善意——央广时评

13万捐款退回12万也是对爱的正解——千龙网网评

政府退回抗疫捐款大头,除了点赞网友们还可以做点啥?

——东方快评

退还12万元裸捐款,凸显基层治理智慧——红辣椒网评

面对老人捐款,珍惜与守护每一份善意——人民日报

退回12万元捐款,一次慈善伦理的洗礼

中安在线

35日,在杭州萧山区务工的河南信阳男子杨术强决定向瓜沥镇政府捐赠自己全部存款约13万元。311日,瓜沥镇党委副书记顾欢军告诉记者,瓜沥镇政府了解到其家庭情况并不富裕后,向其退回12万元,心意领了,但就杨术强家庭情况来说,政府不能收这份捐款。

  一个真正的裸捐,一份厚重的爱心。一位普普通通的人,一位家境并不富裕的人,一次性捐赠自己全部存款约13万元,这是真正的裸捐,这是不是大爱的大爱。作为一个14亿分之一的我,献出了我全部的钱,我这不是大爱,而是一颗感恩的心。疫情和疫情防控的点点滴滴点燃了很多普通人的爱心,发自内心的感动,表达真诚的感激,充满朴素的情怀。

  退回12万元捐款,政府拒捐也是一种关爱。有人捐款,政府照单全收也是符合常理的。然而,可能的一次全部接收会使一个家庭经济陷入紧迫状态,这当然不是政府希望看到的情况。在了解到捐款人家境之后,用一种折中的办法妥善解决这起捐款,既领了心意,又退回大部分的捐款。政府此举亦内含关爱,既有对疫区的关爱,又有对捐款人的关爱。

  退回12万元捐款,一次慈善伦理的洗礼。《慈善法》于201691日起施行,开启了中国依法治的时代,尤其是,慈善伦理得到重新认识和进一步的优化。见微知著,在这一次的捐款与退回过程中,慈善伦理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礼,也见证了慈善伦理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正是有法治保驾和伦理护航,才让慈善品质更优良。

  慈善的力量来自民间,慈善的未来源自大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地的捐款等行为有序开展,民间慈善的热情高涨。慈善需要有效的启发、有力的启迪,需要正能量的及时补充与鞭策,需要信念和信仰的引领。在现实生活中,微公益微慈善开始活跃,降低了慈善公益的门槛,让任何人都有参与的资本与机会,让慈善生活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日用品,甚至是必需品,或许,这种慈善的量的积累,正在加速慈善事业的质的飞跃

以婉拒呵护弱者倾囊捐款的善意

光明时评

几天前,一名在杭州萧山区务工的河南信阳男子杨术强,向瓜沥镇政府捐赠自己全部存款约13万元。镇政府调查得知,捐款者全家七口人,全靠收废旧物资维持生计。最终,镇政府与其达成折中意见:退回其中的12万元,接受了9273.4元的捐赠。镇领导表示:心意领了,但就家庭情况来说,政府不能收这份捐款。

一面是老百姓主动要求倾囊捐款的善举,一面是镇领导考虑到其实际情况,退回大部分捐赠,并好言抚慰的贴心,看似不起眼的疫中小故事在网上盛传,感动了很多人。这让笔者联想到,早些时候湖北英山县公示的那份捐赠明细——1斤茶叶、2箱方便面、284消毒液、30元现金都罗列其中,被网友赞为满分作业不论是从实际出发给捐赠者退还捐款,还是把一斤茶叶、几十元钱的捐赠都一一注明,体现的都是对一丝一缕捐赠的珍视,对社会爱心的尊重。

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在湖北宜昌,一名退休工人捐出200万元;在河南郑州,数百位环卫工人捐款一万多元;在湖北英山县,有群众捐出30元;在四川汶川,有菜农把整车整车的蔬菜送到武汉……从老百姓的捐赠行为中,我们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善意,看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真诚,看到了众志成城、决战决胜的精神,这些正是我们共克时艰的社会基础。

在为人们主动捐款的积极性点赞的同时,也应重申一些基本常识:一者,民间捐款没有强制性,不设下限,不论多寡都是一份心意,都是一种自发自愿的行为,一种令人暖心的纯粹二者,捐献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量力而行。如果为了表达爱心,就不管不顾、乃至倾家荡产,其意虽善,却也有失理性。况且慈善本身也有一个边界适度的问题。如果生活本就不宽裕,还因为捐献行为导致自身陷入困境,就背离了慈善的本意。从这个意义上说,瓜沥镇政府婉拒杨术强的裸捐也是一种爱的纠偏。

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对环卫工人、拾荒老人、低保户等弱势群体的捐献行为多有争议,这实际上是一个慈善伦理问题。慈善的基本伦理精神既在于社会人之间的相互友爱、怜悯、同情和关怀,也在于公平与效率。危难时刻,有能力的人没有施善的意愿,缺乏的是道德的血液能力不济者超出能力范围行善,则是对慈善的实现方式理解不够透彻。对社会治理者而言,弱势群体要捐款是他们的权利,甄别对待,绝不来者不拒、照单全收,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对善的呵护。

婉拒裸捐是对善心的正确打开方式

春城晚报 戴先任

既要鼓励社会爱心,又要让捐赠者能够做到量力而行,对于那些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人,不能接受他们的裸捐要求,也要为他们的生活着想。

35日,杭州萧山瓜沥镇政府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来客,他戴着口罩,手拿一个黑色塑料袋,径直走进镇疫情防控办,将手中的塑料袋交到了镇工作人员手里,便转身离开。工作人员忙上前查看,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沓现金,有近13万元人民币。在获知男子一家7口,全家靠收废旧物资维持生计的情况之后,镇、村干部考虑到他家庭经济现状,婉拒了12万元捐赠,接受了他9273.4元捐赠。(311日《都市晨报》)

男子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却一次拿出了全部家当为抗疫捐款,这样的精神值得人敬仰,也令人感动。男子靠收废旧物资维持生计,挣钱不易,挣的也都是辛苦钱,干的是脏活、累活,他却一次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这虽是大爱之举,但却可能因此影响了他一家人的正常生活,镇政府婉拒其中的12万元捐赠,只接受了他9273.4元捐赠,既尊重了男子的善心与义举,又充分考虑了男子的家庭实际情况,避免捐赠者陷入捐赠致贫的窘境,这样的处理方式值得肯定。

在疫情发生之后,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捐物,爱心涌流,但其中也有一些本来自身就属于困难群体的爱心人士不顾自身实际条件进行裸捐的情况,这引发了舆论广泛争议。要营造奉献爱心的良好社会氛围,但对社会爱心也不能照单全收,不能因为接受捐赠,而让捐赠者陷入生存困境,这就与公益慈善的目的背道而驰。

所以,要能做到两者兼顾,既要鼓励社会爱心,又要让捐赠者能够做到量力而行,对于那些家境条件并不富裕的人,不能接受他们的裸捐要求,也要为他们的生活着想。况且,慈善捐助,也并不能以捐款的多少为唯一标准,只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善事,就是一种大爱,就并不会逊色于捐赠巨款的富商们。

所以,当地退回男子的大部分捐款,就是面对爱心捐款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是一次教科书式操作,具有示范价值。从接受捐赠的机构到爱心人士,在对待慈善捐助时,都要能理性处理,正确对待。要认识到,一味呼吁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而罔顾捐助方的实际情况,只会起到过犹不及的反作用,会让公益慈善渐渐变味,失去人之常情血与肉

裸捐诚可贵 退回更暖心

网络时评 朱永华

35日,在杭州萧山区务工的河南信阳男子杨术强决定向瓜沥镇政府捐赠自己全部存款约13万元,311日,瓜沥镇党委副书记顾欢军告诉记者,瓜沥镇政府了解到其家庭情况并不富裕后,向其退回12万元,心意领了,但就杨术强家庭情况来说,政府不能收这份捐款。(据312日《新京报》)。

为支持打赢这场抗击新冠状病毒疫情的全民战役、总体战、阻击战,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甚至连不少收入微薄,自己生活都比较困难的社会底层群众,也尽其力量为抗疫奉献出一片爱心。但奉献爱心也要量力而行,在不给自己家庭生活造成实质性影响的前提下,拿出部分结余支持抗疫,同样也是含金量满满。如果因为奉献爱心,让自己原本并不富裕的生活陷入困境,那不仅失去了爱心捐赠的意义,更不值得提倡。

应当说,出于对数万白衣战士勇斗疫魔的敬仰和感动,更出于一片感恩心理,家住杭州萧山的河南籍务工人员杨术强,将家里全部积蓄的13万元全部捐出,其行为着实令人动容和钦佩,更能感受到杨术强和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炽热的家国情怀。

按说,在湖北尤其是武汉居民群众依然面临诸多困难的当下,杨术强所在的基层政府应该收下捐款并向疫区及时传递这份沉甸甸的爱心。但瓜沥镇政府没有仓促接收,通过核实得知杨术强家庭仅靠废品收购维系生活,经济并不宽裕且13万元是其全部家当后,又将其中的12万元退回给了杨术强,既满足了杨术强的捐赠愿望,又不至于因裸捐而影响这个家庭今后的生活。可以说,瓜沥镇政府对杨术强作出的退捐,同样也非常暖心。

13万元对于一般人家而言,确实不是小钱,杨术强这近乎裸捐的行为,虽然是出于感恩的完全自愿,但从对家庭负责任的角度来看,未免有些不足取。同时,笔者也注意到,杨术强的裸捐也没有得到全家人的一致认同,并为此还产生了家庭矛盾。如果镇政府不去核实而直接收下这笔捐款,不但会激化这个家庭的矛盾,更有悖爱心捐赠的善意初衷。

看到汹涌来袭的疫情,看到数万白衣战士逆势而上舍命抗疫,国人在为之感动的同时,都想尽其所能为抗疫做出一份贡献,在看到湖北尤其是武汉数百万群众被疫情围困生活面临诸多困难,在为之感到揪心之余,更想通过捐款捐物来为他们奉献一份爱心。而杨术强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心理,想把家庭的全部积蓄捐赠给镇政府,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而镇政府在核实到杨术强家的具体情况后,又将其中的12万元做了退还处理,其做法同样也让人感动。

我们常说爱心无价,尽其所能无论捐赠多少,同样都是一份沉甸甸的爱心,同样都是对抗击疫情表达一份厚重的心意。可以说,杨术强的裸捐令人钦佩,镇政府作出的退捐同样非常暖心,他不仅体现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抗疫的凝聚力,更折射出政府作风的踏实和工作的细致。有这样的作风和干群关系在,还有什么样的疫情困难战胜不了的呢?

婉拒拾荒老人裸捐是人性化

人民网

张忠泉,这位一生勤俭节约、对自己吝啬得近乎苛刻的老人,却在去年4月,一次性将自己省吃俭用和多年捡破烂的10万元积蓄,毫不犹豫地捐给慈善会。这次,张忠泉老人欲再次捐出他所有积蓄近10万元,但在了解老人的相关情况后,工作人员婉拒了这笔捐款。(510日《扬子晚报》)

    八旬拾荒老人将近10万元的全部积蓄裸捐,爱心之举和慈善精神令人敬佩,一点也不亚于捐款亿元的富翁,值得广大企业家学习。按照常理,捐款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群众积极捐款是好事,作为接受公众捐款的慈善机构,不但不应拒绝公民的捐款,去劝剥夺公民的参与慈善事业的权利,相反应当高兴积极接纳捐款。不过,慈善机构根据老人实际情况,婉拒老人裸捐,这种剥夺老人捐款权利的行为,不但不是乱作为,相反是一种人性化的保护,比起只要是捐款就接纳的行为来说更值得可贵。

    八旬拾荒老人,已经属于被赡养对象,全部积蓄10万元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养老钱,是用来安享晚年的养命钱。捐献养老钱,固然可以帮助更为贫困的人和更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能用自己的慈善行为和爱心精神教育其他人,激发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但是,必须看到,一旦捐献了养老钱之后,老人自身实际上也就成为了被需要帮助的人,需要他人提供经济帮助,不利于今后的生活。慈善机构没有一刀切的接纳老人的养老钱,人是根据老人生活实际,婉拒老人养老钱,无疑是对老人的人性化保护,而不是对老人爱心的拒绝,这本身就体现了慈善机构的爱心,体现了慈善机构对老人的生活负责任的态度。

    其实慈善事业是一份伟大的事业,爱心不是以捐献物资数额绝对数的多少衡量,也不是以占身家财产比例的多少来衡量,而是根据本身的行动和内心态度来衡量,不管老人是否裸捐,也不管老人捐款多少,都改变不了老人心中的善和爱心。事实上公众没必要为了参与慈善事业,彰显爱心,而不顾自身实际,盲目捐款捐物,必须对自己和家庭负责任。笔者认为,公众参与慈善的精神显然是好的,捐献的目的也是好的,但是应当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的现状适度捐献,绝对不能以牺牲和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为代价,更不能因为帮助了他人而让自己沦为需要被帮助的人,如此实际上是给社会帮倒忙,得不偿失。

    总而言之,慈善诚可贵,养老价更高。

婉拒拾荒者倾家荡产式捐赠,也是一种善

新京报

35日,杭州萧山瓜沥镇政府迎来了一位特殊来客,他戴着口罩,将手中的塑料袋交到了工作人员手里,称是抗疫捐款,便转身离开。经工作人员查看,塑料袋里装有12.9万多元现金。镇政府调查得知,捐款人姓杨,今年54岁,全家七口人,全靠收废旧物资维持生计。最终,镇政府与其达成折中协议:退回其中的12万元,接受了9273.4元的捐赠。

疫情之下,杭州萧山瓜沥镇这位靠拾荒为生的杨先生一下子拿出近13万元存款无私捐献,这种义举着实让人感动。实际上,举国抗击疫情以来,类似重庆87岁独居老人捐出毕生积蓄20万元环卫工老大爷捐出5年的积蓄的新闻不胜枚举。

我们每每在被他们的义举感动的同时,网络上也掀起了一场关于该不该接受弱者、贫困者超能力捐款的讨论。对于超出自身经济实力的捐赠,接受还是拒绝,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

事实上,不支持来者不拒的受捐,成为不少人的共识。在此语境下,杭州萧山瓜沥镇政府婉拒了杨先生的裸捐,只收取了零头,在理性慈善问题上起到了示范效应。

该不该接受弱者的捐赠,讨论起来,本质在两个问题:一是捐赠者的意愿和权利,二是慈善本身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捐赠也是一种权利,即便是贫困者、拾荒老人等,他们的爱心善意和支配财产的权利也应得到尊重。接受一部分、退回大部分,既体现了对捐赠者意愿的尊重,又不会因为裸捐而使他们陷入困境,能两全其美。

但另一方面,慈善也是存在伦理概念的,如果弱者为了回馈社会捐完了所有的钱或大部分钱,反而导致自己陷入困境,这显然有违慈善初衷。因此,受捐者、相关组织出于关爱的婉拒权利,也是可以有的。

事实上,弱者、贫困者献爱心的通道也一直是敞开的:勿以钱多钱少论慈善,一分钱不嫌少等慈善理念,也是社会共识。但贫困者倾家荡产式捐赠不应被接受。作为公民,回馈社会是一种义务;作为七口家庭之主,家庭生计也是一种责任。为抗击疫情裸捐,其心可赞,但捐完之后若近乎倾家荡产,这也是社会不愿看到的情况。

因此,在杭州萧山瓜沥镇政府婉拒倾家荡产式捐赠之后,也期待有更多的基层机构本着人本化和平衡的原则,对待弱者裸捐的问题,婉拒倾家荡产式捐赠之举。

善用每一笔善款 才对得起每一份善意

央广时评

疫情猛于虎,舆情也风起云涌。在紧张的抗战中,湖北省红十字会和武汉市红十字会频频被卷入舆论风暴。

  从收取捐赠服务费银行回单造假,再到低价出售寿光捐赠蔬菜,湖北省这两级红十字会屡遭争议,口罩风波更是将其推上风口浪尖。

  谣言”“写错字”“未参与”“失误”……面对公众的质疑,红十字会逐一回应。

  社会各界对此紧盯不放,是因为每一分善款、每一份物资,都是出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捐出10万斤蔬菜的,是辛勤劳作的四川菜农;捐赠1万元善款的,是本身还在拾荒的八旬老人;有些财物还来自奔走相告、四处募捐的海外侨胞……因此,唯有善待每一笔捐赠财物,悉数用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才对得起一颗颗来自四海八方的善心,才无愧于每一份难能可贵的大爱与责任。

  公众锱铢必较,是因为战时吃紧,疫区物资屡屡告急。唯有善用每一笔捐赠财物,将其掰开揉碎花在刀刃上,才能让前线那些不舍昼夜抢救病人的医护人员无后顾之忧,才能更快打赢这场充满挑战的战役。

  因此,面对公众的刨根问底,湖北省红十字会和武汉市红十字会不仅有义务如实回答,更有责任事无巨细地回答,将每一笔捐赠财物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更何况,中央纪委国家监委130日已印发通知,明确指出: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失职渎职、挪用救援款物等违纪违法问题,坚决依纪依法调查处理。湖北省政府更是明确表态:一旦发现违纪违法行为,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监督,慈善事业才能沐浴在阳光之下,才能打消社会的疑虑,培养公众的信任,让公益爱心永不停息。

  说到底,社会各界要求慈善机构公开信息,无非是希望它们用对、用好捐赠财物。这就要求慈善机构能专业救助、精准救助、科学救助,绝不允许分不清口罩类型、数目录入有错误,更不允许出现低级错误,将支行写成之行,将“2020”写成“2019”

  紧急时刻,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推诿扯皮、马虎大意,更不允许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抓紧时间把工作做实、做细,让每一笔捐赠财物透明高效、物尽其用,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就是慈善机构对社会最好的交代,也是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最大的贡献。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捐赠财物发放不及时,公开信息屡屡出错,原因也离不开红十字会人手不足、车辆等硬件跟不上、权限有限、与政府部门及医疗机构等衔接协调不通畅等因素。既然如此,政府部门与慈善机构不妨借此机会,严肃认真审视慈善系统内外部弊病,深入研究,进一步改善,让每一笔捐赠财物更有信心地流进来,更加顺畅地流到亟需之处,更加公平公正地到达该到的地方。

13万捐款退回12万也是对爱的正解

千龙网网评

近日,在杭州萧山区务工的河南信阳男子杨术强向瓜沥镇政府捐赠自己全部存款约13万元。政府人员走访发现,其家中并不富裕,且依靠回收废旧物资维持生计,于是决定把钱全部退还。怎奈杨术强捐款意愿强烈,最后取折中的办法,只收9273.4元,退还了12万元。(311日新京报)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样的传统从来没有间断过。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当下,捐款这一献爱心的方式自然不会缺席。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驰援武汉的事例数不胜数,例如马云、韩红,更有千千万万个普通党员、个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杨术强家境不佳却选择裸捐,让人唏嘘。

13万虽然不能在捐赠榜上找到位置,但爱的表达无法用数字来衡量。13万对于有钱人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对杨术强来说却是全部家当,捐完款后他的银行卡里只剩了3分钱。那个他放下就走的黑色塑料袋是承载他6年血汗的积淀,还有他为捐款不惜与家人闹矛盾的初衷。他要感谢组织回报社会,感恩他在些年生活确实不太宽裕时当地镇、村两级组织给以的帮助扶持。

13万捐款更珍贵的其实是杨术强金子般闪光的心,是从他朴实的言语中流露出的教科书般的爱。这次武汉这么大疫情,白衣天使都死了很多,医生们也是孩子的爸爸、妈妈,也是妻子的丈夫、是丈夫的妻子,是爸爸妈妈的儿女,他们为了使命担当,是逆行者,作为一个14亿分之一的我,献出了我全部的钱,我这不是大爱,而是一颗感恩的心。

裸捐固然可贵,但退回捐款同样是爱的正解。其实我们绝大多数都和杨术强一样生而平凡,也曾听说过困难老党员去捐款的消息,这样的情况如何处理也是对各级机关和组织部门的考量,瓜沥镇政府的处理方式是值得点赞的。募捐也好,主动捐款也罢,但无论哪一种都不能什么人的钱都收,对那些生活本就困难,甚至还需要社会救助的人的钱不能要。该镇政府工作人员能够留意捐款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返还捐款的做法与态度值得学习。

对于爱心我们怎么歌颂都不过分,但通过此事也该有一定的审视和思量。对于捐款者,捐款要量力而为,不能一味地追求数字甚至裸捐,不能因为表达爱心而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对于旁观者,要平心而论,不以数字论英雄,不以贫富论短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戮力同心才能早日战胜疫情。

政府退回抗疫捐款大头,除了点赞网友们还可以做点啥?

东方快评

35日,54岁的老杨来到杭州萧山瓜沥镇政府,将13万元现金交到了镇工作人员手里。镇、村干部考虑到老杨家庭经济现状,想如数退还他的捐款。几经推却、解释,最后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婉拒了老杨的12万元捐赠,接受了他9273.4元捐赠。

  经了解,这13万是老杨一家的全部家当,之所以要如数捐赠,老杨道出了心声:早些年生活确实不太宽裕,是当地镇、村两级组织的帮助扶持,生活也逐步得到了改善,现在国家有危难,我要懂得感恩,想尽一份自己的心意,就当感谢组织回报社会吧。

  老杨的大爱之举感动了不少网友,他们纷纷点赞:把全部的家当拿出来捐款这是有多伟大啊自己并不宽裕却能有如此博爱,足以证明心地有多淳朴善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当地政府的退款之举也让网友们拍手称赞为倾尽所有的善举点赞,也为点赞政府体察民情的退款点赞!”“这么做更合理更温情”“真正为民办事!

  当地政府婉拒老杨的捐款,可以说是体谅民生。但并非所有捐款人都像老杨一样领情。现实中,我们注意到有不少当事人对退捐之举颇为不满。此前,捐巨款的成都68岁老人李学明就直言我不是老糊涂了,我就是看到别人有难,想帮忙,要是有人说把钱退给我,我会特别难受;贵阳敖溪镇一名贫困大学生杨琴在被退回捐款后,又背着大家,把这笔钱捐向红十字会……在外人看来,这种侵家荡产式捐赠让人心疼,但在这些当事人眼中似乎并不是事儿,甚至还因捐款受阻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与工作人员产生隔阂和矛盾。这就给有关部门提了个醒,除了退回捐款这一操作之外,是不是还有更优的处理办法呢?

  换个角度看,这些人生活虽然拮据,但是他们有权利决定自己的钱怎么捐、捐给谁,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捐款意愿,而不是替他们去做决定。笔者看到一篇新闻报道,堪称模板的处理方式:湖南一老人现场捐赠,几天后,当地社区街道居委会的同志带着捐赠表扬证书以及社区采购的生活物资去看望慰问老人并退回捐赠大头,这样既成全了老人爱心,也照顾了她的情况。我们鼓励捐款人的爱心之举,但同时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对他们进行弥补,给予适当的照顾,比如增加关心慰问的次数、为他们开通特殊通道、扩大看病报销的比例等等,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照拂和温暖,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反馈和善举。

  实际上,当我们看到这些低收入的人们如此无私奉献的时候,一方面为他们担心,另一方面是不是也会被这种崇高的道德精神所感召,去效法这样的无私?即便做不到他们这种程度,是不是也应该审视一下自己,力所能及去做些什么,为抗出一份力。这可能是我们大众最该从这些事迹报道中所读出的真谛。

退还12万元裸捐款,凸显基层治理智慧

红辣椒网评

前几日,在杭州萧山区务工的河南信阳男子杨术强到镇政府捐款,但尚未进行登记,他便把装有约13万元现金的黑色塑料袋放下就走。后来工作人员经过了解,获悉杨术强家中并不富裕,且依靠回收废旧物资维持生计,13万元基本是裸捐。工作人员本想将钱全部退还,但无奈其捐款意愿十分强烈,最终收下其中九千余元,将余下的12万元退还。(312 中国新闻网)

抗疫期间,白衣战士在前线治病救人,爱心人士在后方捐粮纳款,爱心涌动,暖流滚滚。捐款行为既是对抗击疫情的一种力量支撑,更是对战胜疫情的一种精神鼓舞。但是社会鼓励捐款献爱心,也提倡量力而行,基层政府身处抗疫前沿,如何在爱心财力之间找到平衡点,进而妥善处理,确需一种治理智慧。

不得不说,新闻中提及的13万元捐款,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讲,数目已经不小,遑论对于一个家里有七口人、却依靠回收废旧物维持生活的清苦家庭。近乎裸捐的背后自有杨术强的大爱之心,但是当地政府若是照单全收固然可以彰显出捐款者的高尚行为,但是不知今后他们一家七口没有余钱如何度日又该何解?极力避免因病返贫,岂可无视因捐返贫。可若是执意将13万元尽数退还,无疑会让杨术强一片赤诚之心受到阻断冷落。两难的抉择最后在乡镇干部几经推却和解释中有了折中的方法:收下9273.4元捐赠,退回12万元。

捐款者杨术强的爱心裸捐固然让人心生敬佩,但瓜沥镇政府退回12万捐款的理性行为也值得人们手动点赞。捐款虽是自愿,但基层政府在收集款项时却必须做好登记,要了解实情、甄别人员,既不能让民众的爱心受打击,又不能简单地能捐多少收多少,既要积极宣传社会正能量,又要设身处地为民众多考虑、多着想。一句话,基层治理需要彰显智慧,切忌一刀切。

基层一线,作为政府与民众交接的前沿,所作所为,能够让人民获得最直观的感受。遇到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要因为怕麻烦、图省事就一带而过、不了了之,而应深入了解、灵活处理,爱心捐款该当如此,脱贫攻坚、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也当如此。瓜沥镇政府退回12万元捐款,凸显了基层政府处理实际问题时的治理智慧,相信当这种治理智慧运用到更多领域的工作之中,乡村振兴的步伐必将更快更稳。

面对老人捐款,珍惜与守护每一份善意

人民日报

这两天,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话题,引发很多讨论。其实,大家关心的不仅仅是老人,更准确地讲,是那些本来生活就很拮据甚至困顿的人,他们在疫情中的捐赠,到底该如何看待和对待?今晚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灾疫无情,人间有爱。无论持何种观点,首先必须向这些无私奉献的人致敬。当被问到为什么愿意拿出自己的积蓄时,很多人说得很平淡:国家有难,当尽一份力。而这份力,却几乎是其个人的全力,这是真正令人动容的地方。很多人听罢落泪,很多人则开始思考自己能为防控做些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对此类爱心行为的报道,不意味着、也几乎不可能就是鼓励和倡导更多生活拮据的人出来捐款。恰恰相反,它的真正影响在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温情与爱,更激励有能力、有财力的人行动起来。耄耋老人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对疫情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换句话说,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了这种捐赠本身的精神价值。

但话说回来,感动是一回事,怎样避免捐赠人因超出能力范围的捐赠而影响生活,却是不容忽视的真问题。有学者将慈善和捐赠概括为三次分配,即在道德感召下,公民自发完成的资金向需要帮助的人流动的过程。三次分配的真正意义,在于进一步缩小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倘若在我们的慈善捐赠系统中,有大量案例属于困难群众帮助困难群众,就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原初轨道,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假如捐赠人因捐赠而陷入困顿,那么最终还是需要政府和全社会来兜底。因此无论从个人生活还是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都有必要温柔地拦下那些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实施捐赠的好心人,倡导一种力所能及的慈善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前来捐款的老人劝都劝不住,怎么办?对于主动献出的爱心,总不能强制退回吧?同时,又该怎样准确识别一个人的捐赠符合其收入水平,而不会为其带来过重的负担?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工作人员的洞察、劝说,而必须在制度设计上来一些线串针眼的精细活。比如有人建议,可以把老人的捐赠放入一类信托基金,用年化收益行善,本金则可以撤回,以备捐赠人万一老无所依时使用。再比如,捐赠机构是否可以和相关部门实现数据联网,当捐赠名单中出现本就属于社会救济的对象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劝导和保障工作。任何人的爱心都不应被辜负,更应该被珍惜。要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细致扎实的工作,让每一滴善意都能找到其发挥最大能量的位置和方式。

其实,当我们讨论老人捐款该不该收、倡导力所能及的慈善时,也意味着整个社会对慈善、公益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深化。许多人对1990年中国第一次举办亚运会记忆犹新,当时资金、物资匮乏,全国数千万人慷慨解囊,共捐款2.7亿元,几乎占全部投入的一成,今天你捐了没有一度成为流行语。30年后的今天,繁荣发展的中国已经不大需要这样悲情的全民慈善了。但我们同样面临新的课题:当物质极大丰富、收入普遍提高时,怎样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慈善和公益制度,确保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同时也进一步缩小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这是成长的烦恼,也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但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慈善和公益背后的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刻入中国人的筋骨,也成为这个国家一路走来、战胜各类风险挑战的巨大动力。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在疫情期间,关于慈善、捐赠的话题屡次成为舆论焦点。我国的慈善、公益体系也确实暴露出一些问题。但俗话说危中有机,疫情又何尝不是我们解决问题,进而推动慈善和公益事业向前发展的一次契机?更深入的思考、更务实的举措,或许就可以从这次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讨论开始。

这正是:捐赠要想物尽其用,慈善就须做实做细。

2020年3月高中作文时事素材:杭州萧山男子捐款13万被退回12万 - 鼓励善行,更要呵护善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