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卷二十

发布时间:2019-10-29 22:16:07

吕氏春秋

卷二十 恃君览 恃君

【原文】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扞②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③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④,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则利出其群,而人备可完矣。

【注释】①恃君:论述君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此篇是伊尹学派的学说。②扞:抵御,防御。③辟:同“避”。④狡虫:凶恶的蛇虫虎豹之类。

【译文】但凡作为人的天性,手脚牙齿都不足以用来进行自卫,肌肉皮肤都不足以用来进行抵御寒冷暑热,筋骨都不足以用来追逐利益逃避祸害,勇敢的胆量都不足以用来使猛兽退却使凶悍的敌人止步,但是,人却还可以制裁世上的万事万物,制服禽兽,征服虫蛇虎豹,即使是寒冷暑热干燥潮湿的天气都不能对人们有所损害。这不只是因为人们预先有了准备,而是因为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的原因啊。一大群人可以聚集在一起,是因为大家相互都对对方有利用的价值。人们相互的可利用价值就产生在人群之中,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君王的统治之道就可以建立了。所以君王的统治之道建立,就会对群聚有利,从而人们防御万事万物的准备就更完善了。

【原文】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①、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②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此无君之患。故君臣之义,不可不明也。自上世以来,天下亡国多矣,而君道不废者,天下之利也。故废其非君,而立其行君道者。君道何如?利而物利章③。

【注释】①亲戚:这里指父母。②畜:通“蓄”。③物:通“勿”,不要。章:通“旃”(zhān),助词,等于“之焉”两字连用的意义。

【译文】上古时代曾经是没有君王的,当时的人聚集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只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有父亲,没有亲戚朋友、兄弟姐妹、男人女人之间的区别,没有尊上爱下、尊长爱幼的辈分,没有进出谦让的礼节,没有穿衣整装、结带系鞋、建造宫室、囤积粮食财物的便利,没有机械器皿、舟船车马、城墙防御工事的设备,这就是没有君王的忧患。所以,君王和下臣之间的意义,不可以不弄明白。从上古到今天,天下灭亡的国家很多了,但是君王统治之道没有被废除,是因为天下的人认为这对于他们有好处。所以,废除不适合当君王的人,而拥立懂得履行君王之道的人。君王之道是怎么样的呢?就是看这位君王对于百姓有贡献还是没有贡献。

【原文】渭滨之东①,夷、秽之乡,大解、陵鱼、其、鹿野、摇山、扬岛、大人之居,多无君;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兜之国,多无君;氐、羌、呼唐、离水之西,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龙、突人之乡,多无君;雁门之北,鹰隼、所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无君;此四方之无君者也。其民麇鹿禽兽,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暴傲者尊,日夜相残,无时休息,以尽其类。圣人深见此患也,故为天下长虑,莫如置天子也;为一国长虑,莫如置君也。置君非以阿②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置官长非以阿官长也。德衰世乱,然后天子利天下,国君利国,官长利官,此国所以递兴递废也,乱难之所以时作也。故忠臣廉士,内之则谏其君之过也,外之则死人臣之义也③。

【注释】①以下的这些国家的名称和地名多数都无考。②阿:屈从,阿谀。③“故忠臣廉士”以下,阐述忠臣廉士的节操,和上文不相承,可能是其他的篇目错编在这里。意思是:“所以忠臣廉士对内劝谏他们君主的过错,对外就尽人臣之义为君死难”。

【译文】渭滨的东边,夷、秽的这些地方,大解、陵鱼、其、鹿野、摇山、扬岛、大人等部族居住的处所,大多没有国君;扬、汉的南边,百越人居住的边境,敝凯诸、夫风、余靡这些地方,缚娄、阳禺、兜这些国家,大多没有国君;氐、羌、呼唐、离水的西边,人、野人、篇笮川那里,舟人、送龙、突人的地区,大多没有国君;雁门的北面,鹰隼、所鸷、须窥这些国家,饕餮、穷奇这些地区,叔逆的所在,儋耳居住的地方,大多没有国君;这些都是四方没有国君的地方。这些地区的百姓像麋鹿禽兽一样生活,年少的人驱使年老的长者做事,年长的人畏惧壮年人,有力量的人就被认为是贤能的人,具有暴力倾向、傲慢的人就被尊敬,日日夜夜相互残杀,没有休止,要到杀尽自己的同类为止。圣人深刻地看到了这种祸患,所以替天下的人担忧考虑了很久,认为什么方法都比不上为他们设置一位天子的方法好;为了一个国家做长远打算,就不如设立一位国君。设立国君不是要人们对国君阿谀奉承,设立天子不是要人们对天子阿谀奉承,设立长官不是要人们对长官阿谀奉承。道德衰败、世道大乱,在这种情况之下,天子是把天下作为自己所私有的东西,国君把国家当做私利,长官用自己的官职谋私,这就是国家有兴起有灭亡、混乱灾难不时发生的原因。所以忠臣廉士,对内劝谏他们君主的过错,对外就尽人臣之义,可以为君臣之义而赴死。

【原文】豫让欲杀赵襄子,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于其妻之所。其妻曰:“状貌无似吾夫者,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以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所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智则不然。以子之材而索事襄子,襄子必近子,子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笑而应之曰:“是先知报后知也,为故君贼新君矣,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失吾所为为之矣。凡吾所为为此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非从易也。”①

【注释】①“豫让欲杀赵襄子……非从易也”这一段据考是《不侵》篇错编在这里,所以这里不作译注。

【译文】豫让想要杀赵襄子,剃掉胡须和眉毛,自己毁坏自己的容貌,装扮成乞丐到他妻子那里去乞讨。他的妻子说:“这人相貌不像我丈夫的样子,他的声音怎么这么像我的丈夫呢?”豫让就吞炭使嗓音嘶哑。他的朋友对他说:“你走这条路很艰难而且难以成功。说你有志向是对的,说你有智慧就不对了。凭你的才能去请求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你。你能得以接近赵襄子然后再去干你所想干的事,这样就很容易并且一定会成功。”豫让笑着回答说:“这样做是为先前知遇我的人去报复后来知遇我的人,是为过去的主人而杀害新的主人。使君臣之间的准则受到严重破坏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这样做就失去了我行刺的目的了。我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彰明君臣之间的大义,不是为了行刺的容易。”

【原文】柱厉叔事莒敖公①,自以为不知,而去居于海上,夏日则食菱芡②,冬日则食橡栗③。莒敖公有难,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为不知故去,今又往死之,是知与不知无异别也。”柱厉叔曰:“不然。自以为不知故去。今死而弗往死,是果知我也。吾将死之以丑④后世人主之不知其臣者也,所以激君人者之行,而厉⑤人主之节也。行激节厉,忠臣幸于得察。忠臣察则君道固矣。”

【注释】①莒敖公:怀疑是《左传》里的莒郊公,莒国君主。柱厉叔:就是朱厉附。②菱:就是菱角。芡:俗称鸡头。③橡栗:橡树的果实。④丑:耻。⑤厉:通“砺”,砥砺,磨练。

【译文】柱厉叔侍奉莒敖公,自己以为不被莒敖公所理解,于是就离开莒敖公到海上去居住,夏天吃菱角和芡实,冬天吃橡树的果实为生。当莒敖公遭遇灾难的时候,柱厉叔辞别他的朋友前去为莒敖公殉死。他的朋友说:“你是因为莒敖公不了解你的心意而离开他的。如今他遭受灾难你又去为他送死,这样说的话,他对你理解或不理解都没有什么区别啊。”柱厉叔回答说:“不对。我自己认为莒敖公不了解我而离开他。如今他死了,我不去为他送死,这就果然是他了解我了。我要用为他送死的这件事来耻笑以后的君主不懂得了解他们的下臣,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激励君主注意品行,磨砺君主的节操。君主的行为受到激励,节操得到磨砺,忠臣就有幸可以得到君主的察觉。忠臣受到君主的发现,那么君王的统治就可以巩固了。”

卷二十 恃君览 长利

【原文】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者也①。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自此观之,陈无宇之可丑亦重矣②,其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也③,形虽同④,取舍之殊,岂不远哉?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而问曰⑤:“尧理天下,吾子立为诸侯⑥。今至于我而辞之,故何也⑦?”伯成子高曰:“当尧之时,未赏而民劝⑧,未罚而民畏。民不知怨,不知说⑨,愉愉其如赤子⑩。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夫子盍行乎?无虑吾农事!”协而耰,遂不顾。夫为诸侯,名显荣,实佚乐,继嗣皆得其泽,伯成子高不待问而知之,然而辞为诸侯者,以禁后世之乱也。

【注释】①固处之以身者也:这句意思是,必定要身体力行。②陈无宇:齐国大夫,谥“桓子”。丑:耻辱。按:陈无宇与鲍文子攻打栾氏、高氏,栾、高出奔,陈、鲍乃分其土地财产,所以这里说他“可丑”。③伯成子高:相传为尧、舜时的诸侯。戎夷:当作“式夷”(依梁玉绳说),齐国的仁人。《汉书·古今人表》作“视夷”,颜师古谓即“式夷”,见《吕氏春秋》。④形:身形。⑤趋就下风:快步走到下风头。这样做是为了表示谦卑。下风,风向的下方,喻下位或劣势。⑥吾子:对人的敬称。⑦故也:什么缘故呢。(庄子·天地》作“其故何也”。⑧劝:勉力向善。⑨说(yuè):喜悦。⑩愉愉:和悦的样子。数(shuò):频繁。作:起。盍:“何不”的合音词。虑:乱,打扰。协:和悦。耰(yōu):播种后用土盖上种子。佚乐:安乐。继嗣:后嗣,继承人。泽:恩泽。

【译文】天下杰出的凡士,考虑的是天下长远的利益,而自己必定要身体力行。即使对现在有加倍的利益,只要对后世不利,也不去做,即使能长久安定,只要这些是为自己的子孙谋利,也不去做。由此看来,陈无宇的贪婪可耻也很严重了,他与伯成子高、周公旦、式夷相比,虽然同是人,但取舍的不同,相差难道不是很远吗?尧管理天下时,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把帝位让给舜,舜把帝位让给禹,伯成子高就辞去诸侯去耕种。禹去见他,他正在田里耕种。禹快步走到下风头问道:“尧管理天下时,您立为诸侯。现在传到我这里您却辞去诸侯,这是什么原因呢?”伯成子高说:“尧的时候,不奖赏可是人们却勉力向善,不惩罚可是人们却畏惧为非。人们不知道什么是怨恨,不知道什么是高兴,就像小孩子一样和悦。现在奖赏和惩罚很频繁,可是人们却争利而且不顺服,道德从此衰微了,谋私利的事从此兴起了,后世的混乱从此开始了。先生您为什么不走呢?您不要打扰我耕种的事。”说罢,面带和悦之色来覆盖种子,不再回头看禹。当个诸侯,名声显赫荣耀,实际情况又很安逸快乐,后嗣都能得到恩惠,这些,伯成子高不须问便能知道,然而却推辞不当诸侯,这是为了以此制止后世的混乱啊!

【原文】辛宽见鲁缪公曰①:“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②。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③,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子孙弥隆④。吾先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⑤。”辛宽出,南宫括入见。公曰:“今者宽也非周公,其辞若是也⑥。”南宫括对曰:“宽少者⑦,弗识也⑧。君独不闻成王之定成周之说乎⑨?其辞曰:‘惟余一人⑩,营居于成周。惟余一人,有善易得而见也,有不善易得而诛也。’故曰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夫贤者岂欲其子孙之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哉?小人哉宽也!”今使燕爵为鸿鹄凤皇虑,则必不得矣。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与一举则有千里之志,德不盛、义不大则不至其郊。愚庳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固妄诽訾,岂不悲哉?

【注释】①辛宽:他书或作“辛栎”,鲁穆公臣。鲁缪公:即鲁穆公,战国时期鲁国君主,前407376年在位。②后“知”字,明智,聪明。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智”。③营丘:古邑名,齐国国都,在今山东省临淄北。渚:水边。④弥:益,更加。隆:兴旺,兴盛。⑤杀:衰弱。⑥若是:如此。⑦少者:指年轻无知之人。⑧识:知道。⑨成周: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洛阳东北。周初成王时,为防止殷顽民作乱,周公营建成周,迁殷顽民于此。⑩余一人:古代帝王自称。诛:责备。爵:通“雀”。燕雀皆为小鸟,喻胸无大志目光短浅者(此处喻辛宽)。鸿鹄:即鹄,天鹅。凤皇:俗作“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名。鸿鹄、凤凰喻志向远大之人。翳(yì)蔚:遮盖。翳,遮蔽。“则不至其郊”下疑有脱文(依孙锵鸣说)。庳(bēi):低下。固:执一不通,固陋。诽訾:诽谤。

【译文】辛宽见到鲁穆公以后说:“我从今以后,知道了我们先君周公在受封的问题上不如太公望聪明。从前太公望被封到营丘一带滨海之地,那里是海阻山高,险要坚固的地方,所以地域日益广大,子孙越来越昌盛。我们先君周公被封到鲁国,这里没有山林溪谷之险,诸侯从四面都可以侵入,所以地域日益缩小,子孙越来越衰弱。”辛宽出去以后,南宫括进来见穆公。穆公说:“刚才辛宽责备周公,他的话是如此如此说的。”南宫括回答说:“辛宽是个年幼无知的人,不懂道理,您难道没有听说过成王建成成周时说的话吗?他说的是:‘我营建并居住在成周,我有好地方容易被发现,不好的地方容易受责备。’所以说,做好事的人得天下,干坏事的人失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贤德的人难道想让自己的子孙凭借山林之险来长久地干无道之事吗?辛宽是个小人啊!”如果让燕雀为鸿鹄凤凰谋划,那一定不会得当。它们所谋求的,只不过是瓦缝之间、屋檐之下罢了,哪里比得上鸿鹄凤凰一飞就有飞千里的志向,如果君主品德不隆厚、道义不宏大,就不飞到他的郊野。愚昧卑下的人,他们为贤德的人谋划,也和这相同。固陋狂妄,横加诽谤,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原文】戎夷违齐如鲁①,天大寒而后门②,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③;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④。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⑤?”戎夷太息叹曰:“嗟乎!道其不济夫⑥!”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⑦。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⑧。达乎分⑨,仁爱之心识也⑩,故能以必死见其义。

【注释】①违:离开。如:往,到……去。②后门:后于门。门,用如动词,关城门。③惜:爱惜,舍不得。④爱:与“惜”义同。⑤恶(wū):何,怎么。⑥道其不济夫:道大概行不通啦。济,成功。夫,语气词。⑦未之识:不能知道是否是这样。之,代词,是“识”的宾语。⑧加:超过。⑨达乎分:指达乎死生之分,意思是,通晓生和死的区别,当生则生,当死则死。⑩识:当为“诚”字之误(依陈昌齐说)。

【译文】戎夷离开齐国到鲁国去,天气非常冷,城门关闭后才到达,就跟一个学生露宿城外。冷得越来越厉害了,他就对自己的学生说:“你把衣服给我,我就能活命;我把衣服给你,你就能活命。我是国家杰出的人,为天下着想会不得死,你是个不贤德的人,不值得爱惜生命。你把你的衣服给我吧。”学生说:“不贤德的人,又怎么能给国家杰出的人衣服呢?”戎夷长叹一声说:“哎!道义大概行不通啦!”说罢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了学生,半夜里冻死了。学生终于活命了。要说戎夷的才能一定能让整个社会安定,那是不能知道的。至于他想对别人有利的思想,那是无以复加了。他通晓死和生的区别,仁爱之心是很诚恳的,所以他能用必死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道义。

卷二十 恃君览 骄恣

【原文】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②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备。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君之大经也。晋厉公侈淫,好听谗人,欲尽去其大臣而立其左右。胥童③谓厉公曰:“必先杀三郄④。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公曰:“诺。”乃使长鱼矫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而陈其尸。于是厉公游于匠丽氏⑤,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⑥,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杀之。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是何也?智短也。智短则不知化,不知化者举自危。魏武侯谋事而当,攘臂疾言于庭曰:“大夫之虑莫如寡人矣!”立有间,再三言。李悝⑦趋进曰:“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左右曰:‘王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敢问其说?’王曰:‘仲虺⑧有言,不谷⑨说之,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如己者亡。’今以不毂之不肖也,群臣之谋又莫吾及也,我其亡乎?’曰大夫之虑莫如君,此霸王之所忧也,而君独伐⑩之,其可乎?”武侯曰:“善。”人主之患也,不在于自少,而在于自多。自多则辞受,辞受则原竭。李悝可谓能谏其君矣,一称而令武侯益知君人之道。

【注释】①骄恣:骄傲恣纵。本篇阐述阴阳家的学说。②简:傲慢,轻视。③胥童:晋国大夫。④三郄(xì):就是郄犨、郄锜、郄至,晋国的三大贵族。⑤匠丽氏:晋厉公的宠臣。⑥栾(luán)书:晋国大夫。中行偃:就是荀偃。幽:囚禁。⑦李悝(kuí):战国时候的人,曾经担任魏文侯的相,主持变法。⑧仲虺(huī):传说是商汤王的左相。⑨不谷:不善,诸侯对自己的谦称。⑩伐:矜夸。原:同“源”。

【译文】亡国的君主,必定自我夸耀,必定自作聪明,必定轻视外物。自我夸耀就会怠慢士子,自作聪明就会专横独断,轻视外物就会无所防备。无所防备就会招致祸患,专横独断就会地位危险,怠慢士子就会上下阻塞。想不阻塞就必须礼遇士子,想不使地位危险就必须得到群众的拥护,想不招致祸患就必须周密防备。这三条是国君的重要原则。晋厉公奢侈荒淫,喜欢听信谗言,想全部除掉他的大臣,任用他左右的亲信。大夫胥童对厉公说:“必先杀掉三郄,郄犨、郄锜、郄至。这是晋国的三大贵族,族大怨多,除掉大族就无人威胁您了。”厉公说:“行。”于是派长鱼矫把郄犨、郄锜、郄至杀死在朝廷上,并陈尸示众。于是晋厉公到匠丽氏家中游玩,大臣栾书和中行偃劫持他并把他囚禁起来,诸侯无人救他,百姓无人哀怜他。过了三个月,就把他杀了。国君的祸患,在于只知道怎样能够害人,却不知害人不当反害了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智力短浅。智力短浅就不懂得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懂得事物发展变化的人,办事就会危及自身。魏武侯考虑事情恰当。他在朝廷上扬起手臂大声说:“大夫们的谋虑都不如我啊!”过了一会儿,他又再三这样说。大臣李悝走上前去,说:“从前楚国庄王考虑事情很恰当,建有大功,但退朝时却面有忧色。左右的人说:‘大王建有大功,退朝时却面有忧色,我们敢问这是什么道理?’楚庄王说:‘商汤王的辅臣仲虺有句话,我很佩服。’他说:‘诸侯的德行,能够为自己选择良师的人,就能称王于天下,能够为自己选择益友的人就能使本国保存,所选择的人不如自己,国家就会灭亡。’如今我这样不肖,群臣的计谋却又赶不上我,我大概就要灭亡了吧?’如今您却认为群臣的谋虑不如您国君,这是称霸称王的人所忧虑的,而您偏偏以此自夸,这难道可以吗?”武侯说:“你说得好。”国君的忧患,不在于自认为不足,而在于自认为了不起。自认为了不起就会拒绝接受别人的意见,拒绝接受意见就会使进谏的来源枯竭。李悝可说是能规劝自己君主的人了,一席话就叫武侯更加了解统治人民的道理。

【原文】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①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②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③!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④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莫敢谏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⑤春居,几为天下笑矣。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赵简子⑥沉鸾徼于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致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徼为之。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来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⑦善也。”故若简子者,能后以理督责于其臣矣。以理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此三代之盛教。

【注释】①春居:齐宣王的下臣。②辟:通“避”,回避。③反:同“返”。④掌书:官名。主管为国君记事的人。⑤微:若无,如果没有。⑥赵简子:晋国六位大卿之一。⑦绌:通“黜”,废除,败坏。

【译文】齐宣王建造大宫室,面积超过百亩,堂上有三百扇门。以齐国这样的大国,筹建了三年却没能建成,群臣没有人敢规劝齐王。臣子春居问宣王说:“楚王抛弃先王的礼乐,因而礼乐变得轻狂,我敢问楚国还有贤君吗?”宣王说:“没有贤君了。”春居说:“楚国朝廷中臣子数以千计,却无人敢于劝谏,请问楚国还有直臣吗?”宣王说:“没有直臣了。”“现在您建造大宫室,其面积超过百亩,堂上有三百扇门。以齐国这样的大国,建造了三年却没能建成。群臣中没有人敢规谏,请问大王,齐国还有直臣吗?”宣王说:“没有直臣了。”春居说:“我请求回避。”便快步退出。宣王说:“春子!春子请回来!您为什么规劝我如此之晚呀?我愿意现在就停止修建宫室。”他立即召来主管记录的掌书官,说:“记录下来:我不肖,喜欢建造大型宫室,春子劝止了我。”规劝君主不可不审慎。无人敢劝谏宣王,这并不是他们不想劝谏。春居想要劝谏宣王的愿望和别人是相同的。但他进谏宣王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宣王若没有春居,差一点被天下所耻笑了。由此说来,亡国的君主,多像宣王,然而他们的祸患就在于没有春居这样的谏臣。所以,劝谏国君的忠臣,也应遵从适当的方法进谏,对此不可不小心谨慎,这是劝谏成败的关键。赵简子将鸾徼淹死在河里,说:“我曾经爱好音乐美色,鸾徼就给我搞来;我曾经爱好宫室亭台,鸾徼就给我建造;我曾经爱好良马和赶车能手,鸾徼就给我招来。如今我爱好士子已经六年了,而鸾徼未曾推荐一个人,这是助长我的过失而废止我的善行。”所以像赵简子这样的人,是能够以义理督责自己的臣子了。能够以义理督责自己的臣子,那么,其国君就可以和他一道推行善事,而不可和他一道为非作歹;可以和他一道推行正直之事,而不得与他一道枉法徇私,这是夏、商、周三代盛行的教化。

【评析】八览,每览应是八篇,今《有始览》只七篇,凡六十三篇,显然脱去一篇。八览首列《有始》,从开天辟地说起,所谓“天斟万物,圣人览焉以观其类”,以总摄八览。接着论述做人务本之道(《孝行览》),治国之道(《慎大览》),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先识览》),执虚静循名责实(《审分览》),反对淫辞诡辩(《审应览》),如何用民(《离俗览》),如何为君(《恃君览》)。各览诸篇,颇相连贯。

吕氏春秋卷二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