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

发布时间:2016-08-12 17:44:38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安县塔水初级中学校 张建

一、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志贺直哉。

2、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体会这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妙处,体会传神的心理描写。

3、尊重别人对个性的追求,敢于表达不同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这篇小说情节发生的特点及妙处

2、教学难点:体会传神的心理描写;学会尊重别人对个性的追求。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都玩过魔方吧?1995年出生的陈霖,是一个特别爱好魔方的中学生,2012年中参加了4场比赛,11次打破七阶魔方速拧世界纪录。同时也兼有三阶魔方单手速拧的单次10.81秒的中国纪录和平均14.02秒的中国纪录。他的爱好令世人瞩目,也为自己的祖国争得了荣誉。但是你们的家长对于你们长时间玩魔方会有怎样的看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兵卫与葫芦》这篇文章,看看家长们是怎样对待一个孩子的正常兴趣爱好。

2、作者简介: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新现实主义的第一人。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他们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代表作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3、齐读课文,看看是怎样的一件事让清兵卫放弃喜欢葫芦,读时勾画出生字词

热衷(zhōng) 茶卤(lǔ) 熠熠(yì) 呵斥(hē chì) 战战兢兢(jīng)

哆嗦(duō suo) 乖觉(jué) 薪水(xīn)

4、浏览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概括清兵卫放弃葫芦,喜欢绘画这件事的始末。

清兵卫: 痴迷 葫芦→ 买到 葫芦→ 失去 葫芦→ 放弃 葫芦

5、齐读第一段,想想为什么文章开头就交代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何好处?

(倒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

6、讨论交流展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你认为哪个地方写得最传神?(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简洁地表述。)

二段:制作葫芦的方法:(切 擦)

三段:对葫芦太痴迷,以至于错把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

四段:每天到街上看葫芦: (每次 仅仅 总是 呆呆地 望)

五段:整天都玩葫芦:放学后,晚上,早上(除了上学和睡觉)为下文写上课玩葫芦做铺垫

示例第三段描写可谓神来之笔,侧面烘托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以至让他自己“觉得好笑”“大声地笑”“不住地笑着”“还是忍不住笑”。这件趣事让读者也忍俊不禁,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7、文中有一个葫芦让清兵卫最痴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为什么最喜欢这个葫芦?

在后街一个老婆婆那里买的一个约五寸高的葫芦。“心头发着跳”“喘着气”“急匆匆”“跑回家”“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跑着回去了”

这是一个看摸样很普通的葫芦,却最符合清兵卫喜欢葫芦的标准: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这个葫芦如此非同一般,也为后面写葫芦的价值埋下伏笔。

8、清兵卫如此喜欢葫芦,为什么后来却放弃了,改为喜欢绘画?是否兴趣转移?

不是主动放弃,是被迫放弃。

因为教员和家长的阻止,葫芦被砸被卖,被迫放弃最喜欢的葫芦(家长的专制和学校的强制教育联手扼杀了孩子的个性。)

9、讨论交流:有哪些人反对清兵卫喜欢葫芦,这些人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都认为喜欢葫芦的清兵卫是“没出息的孩子”,阻止他喜欢葫芦

不同点:教员:没收葫芦,以自己的喜好衡量别人爱好

父亲:砸碎所有葫芦,和客人人云亦云,喜欢又长又大奇特的葫芦

母亲:胆小、唠叨,没有主见,不懂教育孩子

10、面对教员和家长的粗暴干涉,清兵卫有什么样的表现?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清兵卫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找出,并在本子上准确表述用以交流,体会传神的心理描写。)

A清兵卫沉默了。 (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清兵卫执拗地坚持己见、不愿屈服、不予理会的心理)

B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靠在火炉边发呆。 (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清兵卫葫芦被没收后的伤心和欲哭无泪的情形,也表现出他的执拗性格)

C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写出了清兵卫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惊愕、害怕和手足无措的表情,以及他那种绝境中的惨淡心情。)

D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写出清兵卫在经历了震惊、恐惧、痛苦和绝望之后,已经认命了,不敢也不想再坚持自己的爱好了)

(痴迷热爱)→沉默执拗→发呆哆嗦→(热衷绘画,不怨恨)

11、清兵卫的葫芦已经被砸,也不敢再喜欢葫芦了。作者却又交代了他最喜欢的那个葫芦价值的不断增大,有什么意图?

0.1=50=600元可以看出,作者意图增加悲剧色彩,加大讽刺力度。小说一层又一层地道出了那只葫芦的价值,也一层一层地展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及独到的审美力。这与大人们对他的批评形成对比,突出了大人们的固执、蛮横和自以为是。作为内行的古董店老板和富商对葫芦价值的肯定,与前文外行的教员和父亲形成鲜明对比。

而校役永远地将这件事隐瞒起来,使得清兵卫的天赋及独到的审美能力永远的隐瞒起来,不得不让读者感到惋惜。

12、清兵卫由喜欢葫芦,转而喜欢绘画,文末写到父亲的嘀咕,有何含义?由此可以看出整篇小说想表达怎样的主题。

暗示读者,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会在家长粗暴的干涉下又一次放弃;就结构而言,照应开头。

小说通过描述清兵卫喜欢葫芦,侍弄葫芦,却遭到父亲与教员的蛮横阻挠的故事,批判了粗暴地扼杀青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要尊重少年的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课后作业:

你如果想要坚持自己有益的爱好,怎样对家长和老师说才能让他们放心。

板书设计

教员没收 古董店老板50元收购

父亲砸 葫芦

母亲怨 富商600元收藏

清兵卫:痴迷→放弃

批判粗暴地扼杀青少年个性

呼吁要尊重少年的个性

清兵卫与葫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