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与措施-高考政治大题模板练习

发布时间:2020-04-19 22:43:42

专题05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与措施

模板1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

【答题要素】

社会主义本质+提高效率十刺激消费+共富目标十科学发展+发展方式

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③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缩小社会收入差距,能够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维护社会公平,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⑤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维护社会公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能够推动投资、消费、出口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⑥经济发展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典例探究】

典例1.(2018•天津高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

①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 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9000多万

③经济年均增速超过7% ④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50%

以上成就的传导路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④ C.③—②—① D.④—①—③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发展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增速超过7%,这有利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正确的传导顺序是③——②——①;④未体现其影响,排除。

【技巧点拨】对于推导类试题,可采用首尾法进行确定。即先确定第一个题肢或者先确定最后一个题肢,如果先确定第一个题肢,可以以此往后推,如果是先确定最后一个,可以以此往前推。同时要注意排除错误选项,按此步骤,基本上可以确定正确答案。

典例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2017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这些改革是中央政府在民生保障方面打出的组合拳,使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

【答案】

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②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③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④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技巧点拨】本题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为背景,考查经济生活中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通过本题领会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

【变式演练】

1.(2011·江苏高考)下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 )

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 度之后,效率会降低 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 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2.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450元,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已有1700多万人次受益,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实现直接结算,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持续合理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低保、优抚等标准。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近6000万低保人员和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这表明( )

①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③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④我国不断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增强群众获得感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国家注重民生改善,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我国不断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增强群众获得感,③④项符合题意;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①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性,②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3.为加快扶贫资金支出进度,支持各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山东省财政厅会同省扶贫办等部门提前下达2017年省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47亿元,指导各地提前做好项目储备,确保扶贫资金早到位,项目早实施,群众早受益。这( )

①表明财政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公平 

②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同步富裕 

③说明效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前提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4.“十三五规划”指出,坚持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由此可见,坚持共建共享( )

①能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消除收入差距,促进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③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共同富裕

④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此题此题考查公平与效率的知识。①项,共享即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发展成果,有利于促进社会分配公平,从而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正确;②项,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长期存在,选项中消除收入差距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错误;③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享共建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故正确;④项,题干强调共享原则,没有体现分配的具体原则,且我国目前的分配原则是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故错误。故选A。

5.某地对科技转化收益按照3:6:1的比例进行分配,即30%由市农业科学院统筹用于奖励技术支撑人员,60%用于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10%用于科技创新专项研究经费。这一比例将大幅度提高科技人员收入,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这表明( )

①合理的分配制度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②追求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③经济效益是影响个人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因素

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旨在实现公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模板2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答题要素】

根本途径十制度保障十初次分配十再分配十财政作用十科学发展

①从根本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④要发挥好财政的作用,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

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典例探究】

典例1.(2015·山东高考)国务院决定,2015年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2014年的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下列选项中,对国务院的这一决定理解正确的是( )

A.提高医疗补助标准,优化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

B.健全初次分配机制,协调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C.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D.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

【答案】C

【技巧点拨】本题借助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的提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正确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初次分配是在物质生产部门中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被分为三部分: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基金、员工劳动报酬;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收入分配的过程。财政政策常用税率和税收、利润、国债、收费和财政支出方向等实现,而货币政策常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规模、纸币的发行量等实现。

典例2.(2016·江苏高考)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别性待遇一直为社会所关注。2016年初,我国政府发布《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要求各地根据自身情况统一城乡医保的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此举旨在( )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②促进社会公平 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④减轻财政负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主要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而非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排除。这项措施可能会增加财政负担,排除。本题考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而的内容。题干强调解决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别性待遇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与促进社会公平和城乡协调发展有关,故②③切题,答案选C。

【技巧点拨】本题是考查科学发展观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内容。材料中国家的举措是国家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典例3.(2012·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 288.2亿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 736元。

材料 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1、图2所示。

——摘编自201137《经济观察报》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答案】

问题: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对策: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

【解析】回答第一小问,首先应明确图1 、图2的主旨在于说明我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占比;其次通过纵比看到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通过横比看清不同主体收入占比的差异;再次结合上下文,通过与世界平均水平对比对各项指标进行定性分析;最后就可以轻松回答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回答第二小问,要注意从第一小问所揭示的问题入手,主要关注居民收入、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措施,并明确这些措施都是在促进社会公平。

【技巧点拨】本题分两小问,回答第二小问,要从第一小问所揭示的问题入手,学生易因没有注意这些而失分。通过本题领会国家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采取的措施。

【变式演练】

1.(2015·广东高考)基尼系数是判断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该系数介于0~1之间,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表明收入差距越大。国际上通常把0.40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2010~2014年,中国收入再分配后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481、0.477、0.474、0.473和0.469。对比下图,不考虑各国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推断出( )

①近年来,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且高于图中发达 国家 

②法国收入再分配政策对贫富差距的调整效果比英国更明显 

③中国应运用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强化再分配功能 

④发达国家依赖以市场为主导的收入分配机制实现社会公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2.(2015·福建高考)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近年来,某省财政用于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2014年达到75.6%。这些支出( )

①能够有效促进财政收支平衡 ②强化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③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④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支出与有效促进财政收支平衡无关,故排除①。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不是财政,故②说法错误。材料是指政府加大了在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这有助于实现宏观调控中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③④正确。答案选D。

3.(2014·重庆高考)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比例逐年提高(如下图所示),这将进一步增强国家财政实力。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比例提高( )

国有企业上缴利润比例

①有利于增强国有企业控制力

②有利于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③是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举措

④目的是促进非公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4.(2012·江苏高考)如图所示,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措施是( )

①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

②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③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

④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读图可以看出,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也就是要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低收入者在分配格局中所占比重。①④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而言的,排除。②③措施的实行有利于扩大中低收入者在分配格局中所占比重,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故选B。

5.2018年4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提出,实施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政策,共同推动扩大中等收人群体、实施城乡居民增收试点、完善再分配体制机制等工作有新的突破。这有助于( )

①提高扶贫标准,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増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③形成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增进人民福祉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6.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多是拥有行政级别的官员,一手拿大印,一手握钱袋,成为众人眼中的美差。而如今,国企领导降薪,已是箭在弦上。《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指出,央企、国有金融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薪酬将削减到现有薪酬的30%左右,削减后年薪不能超过60万元。该方案一出,立刻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事件的高度关注。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经济原因是 ( )

①消除国有企业内部收入分配的差距 

②提升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 

③国企薪酬制度改革是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④改革涉及效率与公平,能否成功将影响到国企领导积极性和各方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国企薪酬制度改革要逐步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实现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助于调动国企领导的积极性,协调各方利益。由此,③④符合题意。“消除收入差距”犯了平均主义错误,排除①;国企薪酬制度改革是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而不是提高劳动报酬,②不符合题意。

7.“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下列做法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①全面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②通过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清除收入分配差距

③通过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

④通过实施政府定价政策,稳定物价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民生保障相对滞后、收入差距拉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依然存在。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这就要求增加民生保障投入,促进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增加民生保障投入的意义,并从分配的角度为缩小收入差距提出建议。

【答案】

意义:扩大消费,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相关产业和业态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稳定,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保障。

建议: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解析】设问分两部分,第一小问首先要回到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然后结合课本知识分析其意义。设问中“民生保障投入”——消费、生活水平;材料中“收入差距拉大”——缩小收入差距、社会公平;“优化产业结构”——转方式,调结构。第二小问知识定位为“分配的角度”,内容限定为“缩小收入差距”,设问方式“怎样做”。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此问实际上就是考查怎样实现社会公平。只要从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再分配等方面作答即可。

9.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消除贫困,实施精准扶贫,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然而目前我国仍有7 000多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除京津沪3个直辖市外,其余28个省级行政区都存在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全国还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水;还有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不通沥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有33万个。专家分析认为,因病因灾致贫、缺乏资金、缺少文化是贫困人口长期不能脱贫的重要原因。

材料二 目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民生保障相对滞后、收入差距拉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依然存在。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这就要求增加民生保障投入,促进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该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增加民生保障投入的意义,并从分配的角度为缩小收入差距提出建议。

【答案】

(1)①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切实解决因病因灾致贫的问题;③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投入,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④完善农村信贷政策,加大对贫困农民脱贫的资金支持力度。⑤提高贫困农民的文化素质,加强对贫困农民的技术培训。

(2)意义:①扩大消费,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促进相关产业和业态发展,优化产业结构。③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稳定,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保障。

建议:①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2分)③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与措施-高考政治大题模板练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