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散文的语言

发布时间:2021-02-09

如何鉴赏散文的语言

那么鉴赏散文的语言该从哪里入手呢?可以从文章的用词、句式、修辞、语气入手感悟并分析。
鉴赏散文的语言1. 词语。可以先把它分成两类,口语化的和书面语性质的。看文章中以哪种为主。一般来说,作者的偏好是比较明显的,他要使文章显得质朴自然,亲切平和就多有意多用口语词,有的为了显得突出生活气息还有意选用一些俗语,引用一些人们的日常对语。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它的语方特点是“质朴自然、平实通俗”。与此相反的是有的文章有意多用书面语,喜用成语或那些古雅优美的词汇,它的用语远离日常生活,仿佛是精心打磨过的艺术品,它有不引用俗语,要引用也多是经过锤炼的诗词名或名言,这种语言特色可以称之为“精工典雅、绚丽优美”。
鉴赏散文的语言2. 句式。
同样我们也把它分成两类,散句与整句。前者句式不整齐,长短错落,显得灵活多变,几乎和日常对话的句式相同,让人感到好像是随口说出来的。这种语言可以说是“自然平实”。如果文中好用整齐的句子,如对偶句,排比句,或者虽不是这两种句式,但是句子的长度大致相同,比如喜用四字句,那么这种语言就可说是“典雅精致”。 鉴赏散文的语言3. 修辞。
这里说的当然是积极修辞。如果文章里面喜欢用比喻、比拟等方法,我们可以说它的主要特点是“形象生动,文辞华丽”。反之有意避免使用这些方法,甚至故意让文句显得粗俗浅显,我们就可以说它“通俗朴拙”。如果多用排比、夸张的方法,表达一种激越豪迈之情,我们就可以说它“豪迈奔放”。 鉴赏散文的语言4. 语气。
对一种事特的态度也可以从语气上表现出来。有的文章热情洋溢,有的却冷嘲热讽,有的委婉含蓄,有的一针见血。对那种写优美之景或物以抒发喜悦之情的文章或以说它“清新自然”,对丑恶事特的揭露毫不留情,爱憎分明的文章可以说“辛辣犀利”,含而不露,款款道来的文章可以说“含蓄蕴藉”,善用类比,时不时让你会心一笑的文章可以说“幽默睿智”。
以上是大的方向,显然以于一道题目来看,它可以是问的文章中间的一段话,也可以是问的整篇文章。这是我们回答问题就要有所区了。一般而言,前者要求我们从词句和修辞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回答是要指出它在这些方面的特点,如用叠词,用不整句,用顶真
等方法,然后要分析它写的是什么内容,采用这种语言起到了什么效果。如果是就全文来谈语言特点,一般是要求我们从风格化的角度来回答。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以下这些。 常见的语言风格1. 平实质朴
。这种文章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显得亲切而平易近人。它的语言以口语化为特征,喜欢用一些俗语以使文常充满生活气息,不刻意追求文彩,也不喜欢用整句的比喻等修辞方法。这种文章周作人的散文可以说达到这炉炎纯清的境界。高中课文可以《胡同文化》为代表。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这一段你看他用“豆腐”作喻体,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语“东去!”“西去!”等是那样亲切然。 又如这一段: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是不是让你忍俊不禁,仿佛看到了亲京的日常生活? 常见的语言风格2. 精致典雅。
这种风格可看成与前一种相反,这不是让你进入日常生活而是要让你远离日常生活,要带你走入理想的境界。因此它多用美好的字眼,对一个事物也常常是不厌其烦地渲染。这喜欢采用多种修辞方法,尤其好用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它有意避免俗语采用所谓雅致的语词。这种风格可以用《我的空中楼阁》作代表。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
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同样是用比喻,它的喻体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了,而所描绘的小屋也不再是常见的房子而变成了一种理想的境界,最后三句比喻连用构成博喻,化静为动让人联想无穷。 常见的语言风格3. 幽默风趣。
它常常在平中见奇,对平凡一人或事加以引申类比,得出一个出人意表的结论,让人会心一笑。这种文章在中学课文中较少,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可作代表。
比我们年轻的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类。第一种是和我们年龄相差得极多的小辈;我们能够容忍这种人,并且会喜欢而给予保护;我们可以对他们卖老,我们的年长只增添了我们的尊严。还有一种是比我们年轻得不多的后生,这种人只会惹我们的厌恨以至于嫉忌,他们已失掉尊敬长者的观念,而我们的年龄又不够引起他们对老弱者的怜悯;我们非但不能卖老,还要赶着他们学少,我们的年长反使我们吃亏。这两种态度是到处看得见的。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所以小孩子总能讨大人的喜欢,而大孩子跟小孩子之间就免不了时常冲突。一切人事上的关系,只要涉到年辈资格先后的,全证明了这个分析的正确。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这段语从人们对孩子的评论入手经过类比推论最后引申出来人们信而好古是为了显示比古人进步的结论突破了我们常规思维,你又不得不承认作者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对人们这种常见的弱点的提示是不是让你开心一笑呢? 常见的语言风格4. 凝练传神。
作者特别注意使用最准确鲜明的动词和形容词,好多时候要突破词语的常规用法,变成词类活用。如《拿来主义》中的: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6,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2〕。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3〕,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4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5〕。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一段里的“捧”“挂”“碰”是不是很有深意?按照一般的表述方法是这样说的吗?以比如对“送去”“拿来”“送来”“抛来”“抛给”的强调是不是达到了字斟句酌的程?你甚至感到这种文章的语言枯瘦到文言的程度了。 常见的语言风格5. 犀利辛辣。
这种语言风格一般存在于杂文中,表现为态度鲜明,对奸恶事物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鲁迅的很多杂文都具有这种特点。它可以进行嘲讽也要以进行形夸张性的丑态刻画或者进行类比以揭露其实质或者加以引申得出鲜明的结论。如《我若为王》。
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 余的。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候,她也仍旧是王后。一个 后是如何地尊贵呀,会如何地被人们像捧着天上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呀,假如我 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这一段进行夸张性的形象刻画。
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连同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请科学家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耻辱,最大的悲哀。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 这一段铿锵有力地表鲜自己的态度。

常见的语言风格6. 含蓄蕴藉。
这种文章它不把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明白地说出来,而委婉曲折地透露出来一些迹象。它常常喜欢在写景中来表情达意。如《故都的秋》,它写的是北平的秋,表达的是对故都的秋的喜爱,这没有问题。但是再探寻一下,他喜欢的是它的什么,为什么喜欢就不易弄明了。文中虽然明白地说了爱其“清、静、悲凉”,这和一般人所赞美的秋是两样的,龙其是为什么虽欢它的“悲凉”呢?这需要我们细细品味,还要从文内读到文外,才能有较好的理解。《花塘月色》也一样它为什么为喜,为什么而愁是要人细心品味的。 常见的语言风格7. 清新明快。
这种文章写的是清丽的景,表达的是愉悦之情。如《泪珠与珍珠》
我读高一时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读到其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又有一次,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记得国文老师还特别地讲解说:“雨后的青山是有颜色,有形象性的,而良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聪明的作者,却拿抽象的良心,来比拟具象的青山,真是妙极了。”经老师一点醒,我们就尽量在诗词中找具象与抽象对比的例子,觉得非常有趣,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 常见的语言风格8. 豪迈奔放。
常常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来造成文章的气势,所写对象也常常是雄伟十大的事物,表现的情感是激昂彭湃之感。《安塞腰鼓》可作代表。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忘却了一切杂念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时作者用了多种方法来突出腰鼓的排山倒海的气势。
可以看出,我们在归纳文章语言风格的时候并不只着眼于语言本身,还要看文章所写的对象,要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进行综合考量。实际上这也不难理解,因为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要表达什么样的内容自然为选用相应的语言。
还要注意的是即使从风格来看,同一篇文章中也可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比如吧,《胡同文化》的大部分语言都表现出生活化口语化的特点,如归为平实自然,但是结末部分却有这样的语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如果让你来分析这一句的语言特色,显然不能说是“平实”的语言,相反,它应属于“典雅”一类。 另外,在回答问题时,除了指出其语言特点以外,还要举出你的依据。可以概括文章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你所说的特点,也可以举出例子来证明。一般情况下,还要谈谈这种语言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如何鉴赏散文的语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