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阅读

发布时间:2019-02-25 08:42:32

中秋节阅读

【篇一:主题阅读 中秋】

【主题阅读】中秋

中秋佳节是一个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节日:丹桂飘香,明月高悬,此时此刻,若能与亲人团聚,大家一起饮酒,品尝月饼,观赏明月,自然无比的惬意,真可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图景。

那年中秋

梁柱生

在一年的传统节日中,我最渴盼的,不是春节,而是中秋,最喜欢的,不是年糕,而是月饼。

老家在热带,热带的四季不明显,每年,当村口那个小卖部月饼飘香的时候,便知道中秋快要来了,尽管竹木还是那么蓬勃,天气还是那么燠热。

小卖部是镇供销社设在大队的一个分店,离学校不远,每天放学,不管口袋里有钱没钱,我都要到小卖部去呆一会儿,翻翻小人书,闻闻糖果的气息,打一回精神的牙祭。

中秋一近,月饼的香气就弥漫了整个小店,店里卖的,是清一色的广式月饼,月饼的馅儿,除了花生芝麻核桃瓜子外,还有当地人最爱吃的香料黑榄仁。月饼包装简单,十个一摞,用白纸卷着,月饼的油透纸而过,香气也跟着溢了出来。有人买了月饼,掰开来吃,那香气就浓得令人直咽口水。

那时我在念四年级,家贫,不到中秋那天,家里绝对不会买月饼,就是买,也只买一个,切成数块,几兄妹一人一角。

那天,我实在想过一下独自一人吃完一个月饼的瘾,就把以前的旧课本捆了,拿到大队收购站去卖了两角钱,之后就兴奋地扑进小卖部去买月饼,可那个自称童叟无欺的店主却给了我一个缺角的月饼,我哪里肯干?正同他理论,进来一个人,我一看,是班主任韦老师,她手里提着一捆东西。我跟她打招呼,她只点点头,之后对店主说,买一摞月饼。我拿了那个有缺角的月饼正要溜出去,韦老师说,等等。之后把手中的那捆东西提到柜台上来,我一看,却是我刚才卖掉的课本。韦老师说,再穷也不要卖书,你把课本卖了,以后考初中,拿什么复习?说完,她把书和月饼塞给我,走了。

我在店里呆了半晌,不相信这是真的,等我反应过来,走出小卖部,眼前只有空荡荡的村路在朝前延伸着,我看了一下小卖部墙上的扯历,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77927日,星期二,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那夜的月亮特别大,特别圆,特别亮,皎洁的月光,照在身上,照在心里,直到今天??

(摘自《梁柱生文集》) (赏析 月饼,在现在人们眼中,已经是寻常的不能再寻常的东西,而在当时的艰苦岁月,却是难以得到的稀罕之物。又到中秋,不仅想起了当年那诱人的月饼,更

让人回忆起当年的事情??正是这些铭刻在我脑海中的深痕,才让永久的记住了那难忘的日子,记住了这一份难以磨灭的人间真情。)

又到中秋月明时

李学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一轮明月,伫立窗前,藉月远眺,无不顿生思牵之心:或为故土,或为故人,或为一段挥洒不去的往事??仰望一天长月,既可寄情于怀,又可生发妙想,在久远的聚欢离愁别绪中,你在天这头,我在天那头,同瞻苍穹一月盈盈清辉。

古往今来,大凡羁旅之人,无不都与明月魂魄牵系、相生相伴,无论其大富大贵,抑或穷困潦倒,一望明月思乡之情顿生,再望明月则发思乡之作,因而就有了李太白床前的那一缕清辉,有了苏东坡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之叹,也有了无数游子心头的无限怅然:梦中无岁月,月下思故亲。

月是故乡明,这是中国人独有的乡土情结,只要血脉中流淌着炎黄人的血液,这种情结就无可替代,永难磨灭。在外国,特别是在西方国家,这种情况却大为不同:欧美人故土观念不深,居所迁徙,新旧分手,挥挥手而过,与平时也没有多大的区别,从骨子里面尚未生成这种情怀,只是偶然借此良宵美景,情人们花前月下散散步,彼此倾吐一下相互爱慕之意罢了。至于吉普赛人,更是流浪天涯,四海为家,一辆大篷车拉上全家就走,在他们的意识里很少有家的概念,甚或连国家的概念也不曾存在。月光再好,景色再美丽,那也无非是一个自然景色,与己无大涉,最多不过借机成为他们弹唱欢悦的陪衬而已。我们中国人不同,中国人将祖国、故土看作母亲,无论置身天涯海角、无论何时何地,故土给予中华子孙的那份山岳重、大海深的情思,斩不断、理还乱,刻心蚀骨,生死不渝。这种心绪,年少流落到台湾的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其《从母亲到外遇》一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单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的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赤子情怀!

我们中国人将故土的千里河山,家乡的亲朋好友,甚或自己读过的诗文字画,经历过的历历往事,统统都会装入银盘似的皎皎月宫:或把酒寄心怀于苍天,或置一缕乡思系明月,或独自散步于寂寂小径,吟唱怀想,泪洒衣襟。这就是中西文化背景及地域民情的迥异。明月对东方人来说,多迷惘,多怀想,多愁绪;而对西方人来说,则更多的是欢乐。

那就让我们中华民族,这份独有的绵长情怀亘古下去吧!持一壶老酒,掬一抔相思,对一江明月,遥祝祖国故土亲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摘自 中国作家网)

(赏析 中秋节的夜晚,碧空如洗,月圆如玉,人们最大的愿望常常是与亲人团聚,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们在把酒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自已的亲人,天上月儿圆圆,世间人也团圆。此时此刻,各人有各人的心情,各人有各人的梦。多少人有梦,就会有多少人望月。)

那年的中秋节

丁大卫

独自蜗居在异乡的小城,转眼又是一年的中秋节,心里总是不由地升腾起淡淡的思乡之情。往事悠悠,独有那年的中秋节令我难以释怀。

那年是1980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那时的我,一到八月,便盼呀盼,就像现在盼望开奥运会一样盼望中秋节的到来。那时也只有在中秋节我才能吃上白米饭,还有才能如愿得到一个小小的月饼。

记得那年中秋节一大早父亲就到邻村借了5斤谷子舂成米。午饭后母亲便把它

们煮成了一大锅米饭。香喷喷的米饭还未熟就惹得我直咽口水。那时我想就是没有任何的下饭菜我定能吃下它两大海碗的。母亲看我的馋样,便对我说:你去供销社买两个月饼来后就可以吃饭了。然后递给我1元钱。我小跑地到供销社买了两个红纸包的月饼,然后就往回赶。在回家的路上,我经不起月饼那股香甜的诱惑,便撕开一个咬了一口、两口、一个、??最后两个月饼都被我消灭在肚子里。回到家里,我欺骗母亲说买月饼的钱被我给弄丢了。母亲听后显得很生气,她二话不说,抓起一根吓鸡用的竹棍,就给我的大腿狠狠的一下,钻心的痛让我哭喊着跑到家背后的水塘边的玉米林里躲了起来。眼看夜幕降临,我又冷又怕,于是就溜到院子里的草堆里又躲了起来。不一会儿,蹲在草堆里的我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半夜时分,睡梦中我感觉有一丝光亮,我努力地睁开眼睛才知道是睡在床。在恍惚中我看到母亲坐在床边一边流眼泪一边嘀咕:你咋个要骗妈妈啊,你说被你吃了我就不会打你的,饭妈妈给你舀在床边,还有月饼??”

第二天我睡醒后才知道,母亲知道我买月饼的钱弄丢后,就到路上寻找。后来到了买月饼的地方问,才知道我骗了她。于是她又花了一元钱买了两个月饼回来,于是便到处找我。最后找到我她流着泪把我背了回来。而那一个中秋节晚上她什么也都没有吃??

一晃又过去了二十多年。月饼也由红纸变得五花八门的精包装。我也吃了多个品种、不同味道的月饼,让我一点都提不起兴致,虽然我一直在努力寻找童年月饼的味道。童年的中秋节也犹如一枚青橄榄永驻我的心间难以释怀。如今的我与和父亲母亲相隔百里之外,一年难得几回见面。母亲有时会打来电话,问及一些我的近况,她知道我忙,始终没有开口问我中秋节是否回家,但我知道母亲是想我了。母亲知否:我也想奔腾的牛栏江和故乡的云,聆听到她真切唤儿的乡音??

今年的中秋节,母亲是不是又站在村头的路口,在眺望我回家?

(摘自 中国作家网) (赏析 父母一辈子为我们做儿女的操碎了心,但老了却享受不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时光匆匆,转眼又到中秋,不知父母有增添了多少皱纹,多少白发。有空常回家看看,为了父母,也为了求得自己心灵上的安宁。)

【篇二:中秋作业——阅读练习】

中秋作业——阅读练习

一、文学作品阅读(18分)

清寒的早晨,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滩上有一大片的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割了去,或当柴烧,或做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的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土地,在那里顽强的过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动物。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

但芦苇毕竟真的变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有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散,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衰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和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槃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也只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苇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

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茫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1.阅读文章第段,联系文章内容回答:(4分)

寒冷征服改变了芦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芦苇生命之中最重要”“本质的东西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段开头你这样做了这样指代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段中划线的句子: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回答问题:(6分)

这个句子的三个无可奈何中哪一个的意义与其他两个不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意义不同,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你如何理解似乎一词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中第段中划线句子: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句中加引号的是怎样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写走近芦苇,抒与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其中多次提到泥土试分析文章中泥土含意。(4分)

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泥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泥土。

二、科技文阅读(12分)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浮游生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引起水色变化(主要为红色或黄褐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导致赤潮的生物多为藻类,也有部分原生动物或细菌,致潮生物仅我国近海就分布有130多种,内陆江河、湖泊中也会发生类似的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或聚集现象,由于生物种类不同,水面多变为绿色,通常称为水花。另外,在赤潮发生的水域有时发出臭味,因而渔民也把赤潮称为臭水、厄水。由于赤潮对海洋来说是一种几乎无法根治的痼疾,且只影响表层海水,也有人把它称为海洋之癣。

流速小、自净能力差的近海海水富营养化是导致赤潮的根本原因。此外,水、温度、盐度、微量元素、海流等是赤潮发生的辅助条件。

人类过度的工农业生产以及近海养殖等,所排废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盐及铁、锰

等微量元素,这些废水未经完全处理流入大海,日积月累,自净能力较差的近海海水就会富营养化,为致潮藻类的暴发性繁殖埋下祸根。一旦水温和盐度适合(通常水温在20—23℃,盐度27%—37%),气象条件允许,赤潮的发生几乎就成为必然。

最近50年,日益发达的远洋运输也使某些有害藻类特别是其孢囊得以广泛传播,尤其远洋轮船压舱水排放造成的致藻生物跨越大洋传播危害巨大,单我国近海的致潮藻类数量就比过去多了一倍。而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大范围、长时间的异常气候现象,既促进了藻类传播,又为赤潮提供了适宜的水温、盐度。

随着各条入海河流污染的加剧和高密度、无节制的近海养殖业的发展,赤潮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其危害方式及危害程度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分泌产生黏液,黏附于鱼类等海洋生物的腮上,使其室息而死;分泌有害物质,危害水体生态环境并使生物中毒,产生毒素,直接毒死海洋生物并随食物链转移引起人类中毒,吸收阳光,遮蔽海面,阻碍水体复氧,如果持续时间长,密度高时,常发生海洋生物死亡现象。

6.下列对赤潮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赤潮是海洋中浮游生物暴增而引起水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b.赤潮不仅发生在海洋中,也会发生在内陆江河、湖泊中。

c.赤潮是由藻类、原生动物和细菌等浮游生物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d.赤潮出现后,海水变成红色、绿色、黄褐色等,有时还发生臭味。

7.下列对赤潮发生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近海海水流速小,自净能力差,富营养化。

b.含有大量营养盐及微量元素的工农业废水未经处理流入大海。

c.远洋运输不但提高了海水温度,还使某些有害藻类传播太快。

d.厄尔尼诺等气候现象促进藻类传播,提供适宜水温和盐度。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赤潮只影响表层海水,但对海洋来说,却是一种几乎无法根治的痼疾。

b.赤潮能否发生由光、温度、盐度、微量元素、海流等条件所决定。

c.入海河流污染加剧,近海养殖业无节制发展,必然导致赤潮发生。

d.赤潮一旦发生,鱼类等海洋动物就会大批死亡,并能引起人类中毒。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近海致潮藻类数量增多,是由远洋轮船随意排放压舱水造成的。

b.危害巨大的赤潮对海洋和人类而言,是一场毁灭性灾难。

c.海洋中的藻类生物是有毒的,鱼和人食用了就会死亡。

d.赤潮虽然出现在海洋中,但它的发生却与人类活动有很大关系。

三、社科文阅读(15分)

寒山寺

谢宗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传这诗是晚唐诗人张继在秋闱落第后夜泊姑苏所作。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对于我这才华平庸的愚人来说,风雨相伴的自然多是失意,而每每失意之时,我必会反复吟咏此诗,把诗中的一切景致都看作是哀婉的象征。就算偶有疏狂偷欢之时,但只要一面对残月、啼鸦、寒霜、寺庙、渔火,或者是恰逢夜半,甚至是看到姑苏这个词,我都会立刻陷于一种莫名的凄婉之中。浸淫在这种意境中久了,竟是不想出来,就当在参一种苦禅,浮世的种种功利声名都幻成了过眼烟云,而心灵在这种冷冽清远的意境中也变得透明纯粹起来。

因为这样,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参拜寒山寺的意愿。后来终于在世纪末最后的那个月,那个名副其实的夜半,我去了寒山寺。那时的心情呢,更有一种万事皆空的感觉,那时我刚从医院的手术刀下出来。

想像中的寒山寺一定是在一座山上,山上有古树参天,冷石嶙峋,一年四季,林石间都缥缈着隐隐雾气。但真实的寒山寺却在一处毫无坡度起伏的平地上。四周给一堵黄墙围着,附近不见一棵稍有古意的树。而寒山寺之所以得名,只不过是寺中曾有一个老和尚叫寒山罢了。怪只怪自己的肤浅了。

想象中的江枫渔火,一定是遥遥相对,江面很宽很阔。残月虽然西沉,但满天星斗倒映江面,夹杂着闪闪渔火,就算诗人以愁眉相对,也至少可以开阔心境和梦境罢。但谁知现实中的江面已经窄成了小河,驾舟其中,长篙在握,就可以抵点两岸,而且水流浑浊,根本映照不出星星和残月。所谓枫桥,也只是江南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桥。或者有些典故吧,不过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我要的是一些感官的东西。

寺庙有名或无名,一般是以香客的多寡、香火的旺衰来判断。但寒山寺因诗出名,照例说应该保持清幽的诗意,寺庙中经年只有几个和尚,在闲扫落叶,清煮名茶。可现实中的寒山寺,由于城市的扩建,已不再地处郊外,早与闹市杂合了。慕名而来的芸芸众生,不远千里赶来,把大把大把的檀香投入香炉,以求升官发财,福泽世代。殊不知寒山寺仅仅是失意文人参悟浮世苦味之地,前来寒山寺应该是乞求解脱功利,皈依清苦,而不是现在的这样啊!

冒着熏眼的烟雾在寒山寺转了一圈,只有旁庭五百怒目而视的罗汉与我心有戚戚焉。面对满目俗人俗物,不怒目才怪呢。免去了听导游讲解《枫桥夜泊》的诗意,免去了排队敲寒山寺钟,免去了寺前留影的机会,我在唇角挣扎出一朵苦笑,然后嗒然离去。

同车的一个陌生人看出了我的闷闷不乐,便笑道:如果你是冲着那首诗而来,来是一种遗憾,不来是更大的遗憾。世事变化,沧海桑田,诗中的意境只存在诗人一刹那间的意念之中啊!

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是的,假若诗人当年弃船宿寺,恐怕就写不出那份意境了,何况是千年后的我前来寻踪呢?既然现实中的寒山寺已充满了世俗杂气,我更应该珍惜心中

那份圣洁的意境,以此来对抗俗世粗粝的创伤,就像久抿一杯苦茶,抿到最后,苦味渐失,清爽自然而来。

我原以为在寒山寺会碰上一些心仪心近之人,萍水相逢,便可呼酒买醉!然而没有。独宿姑苏,我只好举杯邀月了。万物皆异,唯月独古。酒到酣处,我恍惚听见咣啷一声,我猜,应该是那个叫张继的诗人随月光魂魄,从时空隧道中伸出手来,同我碰了一杯。

10这首诗如同一股挥之不去的意绪,一直缭绕在我心头。作者的心头一直缭绕这股意绪的两个原因是什么?(每个原因答案不要超过20个字)(4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但谁能料到,寒山寺居然会是这样的呢?作者浏览寒山寺,在哪三方面感受到出人意料?请根据文章⑥⑦⑧段加以概括。(每方面答案不超过15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陌生人的一席话,使我心一怔,胸境顿时开阔。作者从陌生人的一席话中领悟到两点,请用你自己的话来回答。(4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结尾为什么又写到诗人张继,请从结构上作简要分析。(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15分)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主,古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苟)或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雄豪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嫡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乃薨,临其丧,哀甚,谓苟攸等曰:诸君能皆孤

【篇三:《中秋 郑谷》阅读答案鉴赏】

《中秋》阅读答案鉴赏郑谷

(唐)郑谷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馀天。天气正得所,客心刚悄然。

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此际难消遣,从来未学禅。

8、联系全诗,赏析首联的景物描写。(5分)

9、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有哪些?请具体分析。(6分)

《中秋》阅读答案鉴赏郑谷

8、(5分)首联从嗅觉、视觉的角度写中秋时难得的好天气:江南水乡雨后,空气清新,莲花清香袭人。(2分)

从全诗看,以乐景衬哀情,这样的好天气,客居他乡的诗人却心生忧愁,反衬出诗人内心忧愁之深。(3分)

9、(6分)社会动荡不安,兵戈四起,不知何日才能平息,看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或厌战之情。(3分)

诗人客居他乡,在乱世中不知故交中几人能保全,看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友的担忧以及羁旅他乡的漂泊之愁。(3分)

中秋节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