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凤仙花教学经历

发布时间:2014-09-03 16:23:31

种植凤仙花教学经历

江漪

科学教材中对植物内容的探究将引领学生开展种植、研究绿色开花植物——凤仙花的活动。学生将持续近两个月的观察研究,课文安排了一个月的教学过程,将立足于引领学生认识植物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变化,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现象。组织学生亲自种植植物,在学生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关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根、茎、叶在植物生长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希望学生在种植、管理植物的过程中,在经历了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之后,能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如何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探究有机结合,保证课外探究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课内的指导至关重要。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的两次试教中,我感到了课堂上如果指导不到位,学生一到课外随意性就很强,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学生心里感到非常茫然,许多实际问题成为制约学生探究活动开展的最大障碍。

第一次,失败的经历

2005年,记得在上《植物的一生》单元时,我对单元目标的定位是让学生经历一次种风仙花的过程。重点落在“种植”两字上,至于课外怎么去观察记录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布置了一下,要求学生将课文中提供的几张表格按自己种植的凤仙花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数据的填写记录,只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记录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外做好记录后带到课堂上来做交流,而实际的效果令我很失望。有几种实际情况:1、学生把凤仙花种子带回去后根本没种,只有个别学生种了,即使种了也有没出芽的,也有出芽后枯萎的。2、第一课观察种子上完后要放一放,等种子出芽后再学习课文《芽长成苗》,接着是上蚕宝宝的内容,中间缺乏连贯性,老师的监督也少了,。学生观察不到凤仙花,也就无从谈及记录凤仙花的各个阶段的特征,更别说要和蚕宝宝的各个阶段作比较了。学习凤仙花的内容只能是纸上谈兵。

第二次;失败后的调整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这学期又重新去解读教材的活动目标,更深地去把握隐含于活动之中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种凤仙花是学生建立植物“模型”的一种载体,真正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得种凤仙花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得到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要让学生学习观察、学习记录、学习测量,要用事实说话。在种凤仙花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体验植物一生的变化,也要在活动中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这是这个单元重要的学习目标。为此,我让少科院花卉种植小组的学生先栽培几盆凤仙花,等凤仙花出苗、长成植株时,带到课堂上供学生作观察、测量、进行记录数据、填写特征对比表、画图、写一段话作描述等方面下功夫,力求有新的突破。下面以“芽长成苗”为例,谈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的策略。

“芽长成苗”是《植物的一生》单元第二课时,它是在观察种子、播种、种子萌发实验的基础上,比较凤仙花的苗和植株两个阶段的特征,发现、归纳概括出凤仙花在生长期的主要变化,并预测凤仙花以后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课内解决观察、测量、记录、画图、描述的过程。三年级的学生,在课外缺乏老师的直接指导,又缺乏同学之间的交流启发,有些同学还缺乏实物作观察,在课外单独开展活动有难度,所以最好是在课内解决。在老师的指导、监督下完成记录。老师提供已经长成一棵有好多叶片的凤仙花植株和一棵刚出土的风仙花苗,让学生边观察比较、边进行记录。下面介绍观察记录的方法:

在课文中提供了两张记录表,先指导第一张表的填写:

凤仙花的生长发育

生长变化

播种

芽出土

出现花芽

开花

果实成熟

观察日期

“同学们看,这张表格把凤仙花的一生全部包括了,把它分为五个生长阶段,我们要把每个阶段变化的日期记录下来。”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整体上把握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在自己的课外种植中观察记录就显得自然、必要。“我们现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能把你经历的凤仙花生长阶段变化的日期记录下来吗?”

上一课我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凤仙花种子和黄豆、玉米、小麦等种子作过一个“种子萌发实验”,学生将这个实验装置带回去观察,能填写出播种日期和芽出土的日期,就是填写出表格的前两个的数据。有了记录数据的开始,对以后的数据记录就比较熟练了。“我们不仅要知道凤仙花一生变化的时间,还要对每个生长阶段,它有哪些变化作观察记录。像它的生长期——就是芽出土到出现花芽这段时期它有哪些变化该怎样观察呢?芽出土后一直在变化的是什么?”“是它的高度”。于是就引出了课文中的第二张表格:

凤仙花苗的高度变化

苗高单位:厘米

苗高

观察

日期

在凤仙花一生的变化过程中,为了更精确的描述凤仙花的变化,我们还要采用测量的方法记录高度的变化。怎么测量?用直尺直立着测,测量时要测到凤仙花的最高处。请学生上台来测一测。其他同学将测得的数据在表格中记录。多少天测一测呢?每周测量一次高度,并记录下测量的日期和高度的数据。

测量一种基本的科学技能,当科学家进行观察时,仅仅得出结论是“大”或者“重”是不够的,必须用工具来测量这个东西究竟有多大有多重。引入测量的方法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为这个单元以后的“果实和种子”一课交流时进行数据分析打下基础。“凤仙花在生长期有哪些变化呢?怎样来全面地描述出植物在生长期的变化?从哪几方面来进行描述?一棵凤仙花有哪几部分?”一棵凤仙花植株有根、茎、叶三部分,那么它的生长期的变化就要分别从茎、叶和整棵植株三方面来作比较观察、做特征描述。于是引出了第三张表格(老师自行设计)

苗和植株特征对比表

特征

苗的特征

植株的特征

高度

2厘米

30厘米

叶片的颜色

嫩绿

深绿

形状

椭圆形

披针形

叶片名称

子叶

真叶

数量

两片

二十几片

排列

在芽的顶端对称排列

互生在茎的节上

叶片上有什么

一根叶脉

有主叶脉和侧叶脉

叶缘

平滑

齿状

茎的颜色

白的、透明

绿色或褐色

形态

细、软

粗、硬、有节

同学们在课堂上经老师的指点和同学的启发,在观察实物时比较出了许多不同特征。在经过苗和植株特征的比较的基础上,再来画一画,画一棵苗、画一棵植株,形象的比较出它门的不同之处。最后概括出植物在生长期的主要变化是——植株不断长高、茎不断增高和变粗三个主要变化。

在课外的记录怎么记?怎样让学生能做好长期的观察记录?对凤仙花的根、茎、叶的变化怎样做描述?在简单的表格中会怎样概括出它们的显著变化?这需要老师的指导和监督。在记录表中不仅要有数据说话,还需有文字说话;要将学生的种植实践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识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于是设计了一张连续性记录的综合性表格。指导学生将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综合起来,还可以用照片、图片做穿插,学习写观察日记,作长期的课外观察记录。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丰富了学生自己的作品资料。

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记录表

日期

我们做的事情

观察到的现象

根的长度

(毫米)

植株的高度(厘米)

叶的形状和数量

三、教后启示

失败和成功都是一笔财富。通过反思和调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观察、记录、测量等方法,课外操作也心中有底了,观察记录就水到渠成。在经历了课外的种植实践活动后,再回到课堂上将获得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汇总和综合。如绘制“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柱状图”、

“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折线图”、

“凤仙花生长周期流程图”等有点难度的统计图表加以提升。

凤仙花生长周期时间表

播种

发芽

长出花蕾

种子成熟

2 28

3 10

5 14

6 27

10 65 44

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 119

经过这次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开放式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做到:1、关注探究活动的多重价值。在开放式单元教学中,我们往往局限于关注课外的活动体验目标,而忽视对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三维目标的综合考虑,尤其是活动过程技能的关注不可偏废。2、关注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需要什么。老师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初步的技能、方法习得必不可少。如給学生提供一些种植工具——花盆、种子、铲子等。老师要关注学生课外真正在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记录,了解学生做到什么程度,需要怎样的帮助和指导,切实解决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所遇到的困难。3、关注科学探究的指导策略。要切实解决学生科学探究由课堂转到课外存在的实际困难,课内的指导必须细化。如“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怎样记录”应该舍得花时间。同时在课外观察中,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指导,解决在实际中新生成的问题,使

开放的教学不至于在开放中迷失过程目标。

种植凤仙花教学经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