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

发布时间:2020-04-24 10:06:59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

阿城区东方红小学校兰晓娟

今天我有幸听了王老师《去年的树》之后,我想说,我喜欢这样的王老师

一、从容不迫,静等花开

喜欢王老师的从容不迫、沉稳大气,主要表现在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他耐心倾听学生的朗读,学生的表达,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喜欢王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黑板上的板书都来自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是正确的答案,如:学生在交流“鸟儿”的提示语时,一生说:鸟儿肯定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这种对学生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最好说明。

二、有的放矢,回环复沓

喜欢王老师,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视为己任,并将这个目标贯穿课堂全程,为了达成目标回环复沓,层层推进。

王老师的文学底蕴之深厚在全国小语界也是屈指可数,这正是他能将《去年的树》解读得如此深入的原因之所在。通过课文王老师看到的是朋友间的深厚友情,看到的是作者通过“平淡”的语言写出伟大的友情,看到的是作者巧妙的“留白”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而这些正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也是重点,王老师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巧妙地帮助学生达成了目标。

通过写法对比,感受“平淡”中的伟大。课文的白描写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王老师运用了回环复沓的方法,使学生慢慢理解到接受。第一次读故事开头,首次接触“平淡”,让学生补写鸟和树的外形,与课文中没有写树、鸟的外形对比,初次感受“平淡”的语言。第二次读故事发展,再次感受“平淡”,老师让学生补写旁白,与课文中没有旁白比较,再次感受“平淡”的语言艺术;第三次,读故事结尾,引导学生从“看”字想象鸟儿的心情,与文中只用一个平平淡淡的细节“看”相比较,又一次感受“平淡”。第四次接触“平淡”是教学的高潮,王老师巧妙的一连串反问:“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是不会写人物表情吗?不会写心情吗?……为什么不写呢?”帮助学生探寻到了“语文之美”,课堂上学生的精彩反应,说明他们已经感受到文章描写的精彩:“作者让读者自己去琢磨”“作者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受”……

最后,王老师将板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最后的一擦,留出的“空白”,揭示了语文的魅力:“作者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读者的想象,书写出人间最深厚的感情,这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们语言的魅力!”

相信孩子们学完此文,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便跃入脑间,挥之不去;对作者这样看似平淡而意味深长的写作艺术,深深刻在脑间,挥之不去。

三、水乳交融,华丽乐章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三维目标“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王老师教学的高明之处正是他的 “融合”艺术。相信在《去年的树》听课现场的老师,没有不被王老师的“融合”教学艺术倾倒的。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课文理解、情感体会水乳交融。王老师安排的三次练笔练习,都不是孤立的,不是为写而写,每次练笔都与课文理解、情感体会融为一体的。如补写鸟和树的旁白,学生体会到了鸟“恋恋不舍——难过——焦急——心急如焚——伤心欲绝”的情感变化,感受到鸟和大树的深厚友情,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读好对话。同时与原文“不写心情”对比,感受到“平淡”表达的作用,“留白”表达艺术,达到一举数得的高效。这样“融合”的例子在王老师的课堂上举不胜举。

(二)完美的音画、诗意的语言水乳交融。相信听课老师都被优美的音乐、画面以及王老师诗意的语言所陶醉。在和谐的音乐、画面中,王老师的诗意语言交融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对“鸟”和“大树”的深厚情感的理解。语文学习在如此美妙的氛围中进行,孩子们是幸福的。学生不仅进行了一次文学的熏陶,也进行了一次美的洗礼。

听了王老师的课,也想提出几点与老师们共勉:语文教学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王崧舟老师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诗意语文”,是因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素养发展了个人的教学特色。我们要学习的是名师大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正确的教学理念,同时,还要发扬自己的教学特色。适合学生的、符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让我们共同努力!

 

听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