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散文之《腊八粥》赏析

发布时间:2019-01-13 13:28:42

冰心散文之《腊八粥》赏析

阅读冰心的《腊八粥》,本文构思精巧。煮腊八粥本事佛家的一种风俗,但是在作者的家里却成了纪念亲人的一种特殊方式。因为冰心的外婆和母亲都在腊八这天逝世,然而更巧的是周总理的忌辰也是在腊八。正是“无巧不成书”。如果只着重写这种巧合,只能带来一时的吸引力,不足以成为文章永久性的魅力所在。然而,能够从这种偶然的巧合中看到其必然的因素,则体现了作者敏锐地观察力和透视力、她的过人之处。如果文章只是写前面部分作者家里来煮腊八粥得方式来纪念自己的亲人,文章立意只停留在普通的亲情上面,最读者不会有太大震撼。文章的转机是在下半部分,作者偶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们用煮腊八粥这种纪念亲人的方式来缅怀敬爱的周总理,敏锐的感受到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可贵感情。即用纪念亲人的方式来纪念敬爱的周总理,说明周总理真是全国人民心中最亲最亲的亲人。如果我们光写文章后半部分,只能说明人们缅怀周总理,立意就显得十分一般,而文章现在的这种写法是主体具有了某种情感的深度和新意。文中运用孩子的话语。表白了那种纯洁高尚的的心灵世界。作者似乎突然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引发了内心的波澜。然而文章表面上却写,“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的低下头去,和他们一起剥起花生米。”这就给作者留下了思索和感悟的广阔空间。

冰心说过,散文要写到有了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写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关于散文》),必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写实境,才能得到读者的同感与共鸣(《创作谈》)。这既是她积数十年散文创作的经验谈,又是我们研读、欣赏<腊八粥>是大量散文佳品的一把钥匙。
在冰心关于故乡、童年的若干散文中,《腊八粥》尤显特别的是它并非一篇纯粹的忆旧文字。自然,作者也用满蕴着温柔的委婉尽意的笔致,抒写着母亲煮腊八粥的往事。然而,在这篇散文中,拨动读者心弦的,并不限于往事的回忆;孩子们那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准备煮腊八粥的情景,来得更直接,更强烈,更具肃穆与天真的感人的力量!事实上,《腊八粥》正是冰心纪念周总理逝世三周年的精心之作。在此之前,她也曾笔与泪俱地写下悼念周总理的文稿。《腊八粥》则以孩子们纪念周爷爷的独特的角度,抒写人民对自己的好总理的敬仰、爱戴与怀念之情。
读《腊八粥》不禁想到:沉郁凝重的格调,洗尽铅华的平实与素朴的文字,何以那样感人,那样摄人心魄?首先,我们注意到正是作者对于所描述的人、物、情、景”——腊八粥、母亲、周总理的熟悉,并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譬如母亲的母亲、母亲、周总理都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这个细节,要不是最亲近最熟识的人,一般不会知道。而他们的忌表腊八正好与吃腊八粥的民俗相巧合,这或许就是作者写作这篇散文的契机。在浮想联翩中,这最初的契机变得明晰起来,丰富起来,最终成了作者行文运笔的轴心,思想驰骋的基石。
其次,是作者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写实境,使读者得到同感与共鸣
散文作为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体,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并以此打动读者,是它的灵魂和血脉。只是这种饱满丰沛的情感,要有一个依托,一个附丽实体,这就是作者所叙写的物事即冰心所说的实境。《腊八粥》在写到几个孩子为了纪念周总理爷爷而洗红枣、剥花生准备煮腊八粥的实境时,一个孩子低下头讲的那番话是多么动情,多么天真可爱!你看,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表,就是腊八!这是实境的叙写,又是融和了真情的抒发。作者写道: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文章到此收笔,无声胜有声,留下无穷韵味。可否这样说,没有实境的叙写,抒情将是空泛无力的;而没有真情的抒发,实境绝不会灵动感人。
说到这里,我们读完了《腊八粥》。细心的读者一定还会注意到,那文末所注的写作日期有凌晨二字。这两个字,告诉我们作者的一次情感经历。可以想见在排山倒海而来的关于母亲,关于往事,关于周总理的回忆中,作者是怎样的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一任满溢的情感的潮水在胸中激荡、回旋。于是披衣而起,在凌晨的清寒与薄明中,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写下了这篇散文名作。读着这至情至文,作者握管伏案的身影,正涌现在我们眼前!

就给作者留下了思索和感悟的广阔空间。

冰心散文之《腊八粥》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