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 doc

发布时间:2020-07-07 01:28:34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

1、《兼葭》学习要点

(1) 本诗是《诗经•秦风》中一篇意境优美、情愿深长的恋歌,属于民歌。

(2) 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兼葭茂密,霜露高洁,烘托出痴情者挚热

的追求和纯洁的感情。三、四句点明主题: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后四句描述追寻的两种境况: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 且长”;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两者的结果 都是可望难即,“伊人”不可得。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 执著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3) 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

人”指意中人。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 测之感,引人遐想,具有多种象征意义。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 指隐居的贤者。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 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惆怅,乃至前途渺茫、 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兼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4) 本诗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 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兼葭苍苍”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仓 一片,十分茂密,但声情却愈转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为霜”到“未 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著;“伊 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渙”,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求对 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的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

人寻味。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主人公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 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

这就是本诗的朦胧美。

2、《湘夫人》学习要点

(1) 本诗是先秦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祭祀水神乐歌改编而成的抒情诗

(爱情诗)。

(2) 湘君、湘夫人是传说中湘水的一对神仙眷侣。《湘夫人》是写湘君相约湘夫 人但最终未能见面的情景,表达了对湘夫人刻骨铭心的思念深情。

(3) 全篇依托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娱神、送神四个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四 节:第一节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飘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约未遇,心中 充满忧伤。第二节描述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复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 著追求。第三节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显示出对理想爱情生活 的无比向往。第四节写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 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

(4) 湘君与湘夫人的相约而不遇的悲剧情景,可类比屈原与祖国,渗透着自己对

遭受排挤、打击.流放的忧伤情绪和社会理想、完整人格的执著追求精神。

(5) 这首诗运用多种抒情方法,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情感。

有直抒胸臆,如“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有通过描述举止神态来表

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登白殯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有融情入景,通过描 写周围秋色来渲染浓郁的愁情,如“溺溺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因情造景, 通过描写事理颠倒的假想景象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如“鸟何萃兮殯中”、

“臂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至于水中筑室情景的描写,

则是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来张扬湘君心中美好爱情理想。

3、《陌上桑》学习要点

(1) 本诗是汉朝由民间流传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类故事合编的

民歌。

(2) 罗敷的性格特征表现为:美丽、勤劳、坚贞、聪明。

诗分三段。第一段极写罗敷的美貌,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展示女主人公光彩照 人的形象;第二段写罗敷严正拒绝使君的无理要求,揭示她不慕权势、不畏强暴 的坚贞品德;第三段写罗敷以“夸夫”的方式斥退“使君”,进一步展现她的聪明 机智。这是一首美女赞歌,体现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

(3) 诗中描写罗敷之美,采用了极力铺陈渲染手法。先写环境氛围的绚丽,日出

东方,朝霞映照;再用6句诗,从多个角度具体进行侧面烘托,写她的采桑用具

精美芳洁,写她的服饰鲜明华丽。后面写旁观者为之倾倒,也用了三组8句诗极

力铺陈,烘托她的美貌。

尤其是写罗敷夸夫,则极尽了铺陈渲染。她从官高位显.威势赫赫、雍容富

贵、接连升官、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受众官夸赞几个方面夸耀夫婿,达到了以 官压官、对症下药、夏退眼前那个居心叵测的太守的效果。这表现出了罗敷的聪 明机智,增强了诗篇的喜剧色彩。

(4) 诗的最后写旁观者为之倾倒,“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

美貌所吸引,均有失态,忘了自己该做的事。这种民歌中常用的侧面烘托手法, 不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增强了诗歌的幽默风格。

(5) “夸夫”情节中的那位“夫婿”,实为女主人公凭借机智和口才想象、编造出 来的。她是用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吓退眼前那个居心叵测的太守。

以官压官,对症下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仅表现出罗敷的聪明 机智,而且增加了诗篇的幽默风格和喜剧色彩,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智慧。

4、《饮酒》(其五)学习要点

(1)本诗是晋朝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写的一首田园诗。

(2)本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摒弃混浊的世

俗功名后,返璞归真,陶醉自然,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

全诗以“心远”为纲领,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和深度;首四句写身居

“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忘世”心态,有“大隐隐于市”的深致;中四 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有“物性即我”的深致;

末二句的“忘言”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有“美 在无意识之中”的深致。三层意蕴是层层推进的。“心远”是“忘世”、“忘我”的 根本原因,只有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才能达到“忘世”、“忘我忘我”是

“心远”的最高境界。所以心远”是全诗的诗眼。

从虚静、到物化.再到“得意”,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

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揭示,也是他返璞归真诗歌风格的充分体现。而构成 这人格、诗风的关键,则都在“无我”二字。

(3)诗的中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

了自然环境的纯朴、美好、和谐;写出了诗人静观景物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 我”心态。在这里,人与自然、情与景已经交融得浑然一体,无法区分。

(4)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中,在“人境”,“无车马喧”是一种

不正常现象,这是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忘我”心态,不是社会 现实。一个“而”字,通过转折,表达了这种心态。

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采菊东篱下”是实现田园生活的

描写,诗人沉浸在自然景物之中,悠然自得,心神陶醉,已达到物化“忘我”的 心境,有“物性即我”的深致。其中的“见”字,是悠然而见,活现了诗人“忘 我”的无意心态。

(5)本诗情意真切,语言质朴,简洁含蓄,富有韵味。

5、《行路难》(其一)学习要点 (1)本诗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歌行体抒情诗。

(2)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后,反映了他当时的思

想痛苦和心理矛盾。一方面,他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 可奈何;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 信,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

word/media/image1.gif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四顾”的典型行为举止,形象揭示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

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难比况仕艰难;七、 用典,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全诗情感起伏,变化 急遽,生动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心理矛盾,也使这首篇幅不长的歌行,呈现出开合 跌宕、纵横翻卷的气势。

(3)诗中三、四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借典型举止抒情,形

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

(4)诗中五、六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比兴象征,以自

然景物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仕途艰难,抒发了自己对仕途艰难的困苦情

怀。

(5) 诗中七、八两句与末尾两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

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是运用典故抒情,借吕尚遇周文王和伊尹梦日而 受商汤重用的故事表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借用南朝宗懑“乘长风破万里 浪”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宏伟抱负。

(6) 李白的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洒自如,具有飘逸、奔放、雄

奇、壮丽的风格,本诗一至四句的借行为举止抒情;从五句开始,想象“渡黄河”、

“登太行”、吕尚、伊尹等表达自己的困境和对前途的希望;最后用“长风破浪”

“济沧海”来表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6、《秋兴八首(其一)》学习要点

(1) 本诗是盛唐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的抒情诗,形式上是七律。

(2) 杜甫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国家局势尚未安定,回归长安的心

愿仍无法实现。他面对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 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故园的悲哀。悲秋是古代诗歌中习见的主题,而杜甫此诗, 由悲自然之秋到悲国运衰落之秋和悲人生遭际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国家之思, 含蕴深厚。

(3) 诗中运用了多种抒情方法。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融

情入景,写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引起流寓在外的伤悲情怀。颔联“江间波浪兼 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 暗寓时局动荡和新潮翻卷,象征着国运黯然和心情沉闷。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移情于景,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展开联想,抒发羁旅 外地的伤感,彰显乡思之深长、浓烈。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则以暮色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烘染心情之落寞惆怅、阴沉苍凉。全篇 情景交融,意在言外。

(4)诗中第三联(颈联)运用了双关修辞:“开”字既指菊花开放,又指平定了

安史之乱、国运重开,引发诗人伤心落泪;“系”字既指船系岸不发、无法回都城 长安和故乡河南,又指内心牵系国家和故乡;“他日泪”,既指菊花面对深秋之寒 而落泪,又指因东归愿望未实现而落泪。因回忆往事而落泪;“故园心”,既指对 河南故乡亲人的惦念,又指对都城长安和皇帝的思念,语意双关,于平易流荡中 显出新警奇特,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5)诗中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和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两联对偶极为精当工稳,颔联山与水对照,颈联情与景相得, 句式又富于变化。

(6)颔联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荡和

新潮翻卷,象征着国运暗淡和心情沉闷。

(7)杜甫的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本诗借悲自然之秋表达悲国运、人生际遇之

秋,心情沉闷,思乡心切,充满落寞惆怅、阴沉苍凉的特点

7、《长恨歌》学习要点

(1)本诗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抒情浓郁的叙事长诗。

(2)长诗对李、杨故事的描述,有一定的史实与传说作依据,但也容进了作者丰

富的艺术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出美丽的宫廷爱情悲剧。

诗中对李、杨早先的耽乐误国,有所讽刺,如“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 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 女”等,但这不是主要的。作者精心描绘的是李、杨生死离别,在天人阻隔之后,

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真爱与深情。因此,全诗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 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

(3) 作者用力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对唐玄宗,突出了他早先宠幸杨妃和耽乐误

以致生离死别,后来对杨妃苦苦相思,情深四海;对杨贵妃,着重描绘了她

的美丽风姿和身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

(4) 作者将笔触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理活动。按常理,

杨贵妃身死马嵬坡,悲剧就完成了,而作者却匠心独运,在第三段大肆铺写玄宗 幸蜀途中,还京路上以及回到长安后对杨贵妃的苦苦思念,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 情感活动,如“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写玄宗从傍晚到深夜、到黎明、到清晨的 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再如第四段“闻道汉家天下使”以下写贵妃的震惊、激动、 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诗人把人物内心活动写得合情合理。

诗中第四段的道士在海上仙山找到了成仙的杨贵妃,杨贵妃依然对玄宗忠贞

不渝的一系列情节,本是子虚乌有,却使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充满浪漫色 彩。

(5) 在杨贵妃于马嵬坡死后的描写中,作者为了表达李对杨的思念,有大量诗句

运用了融情如景和移情于景的手法。

融情入景,如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来抒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纯用以景染情,庶几达到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程度。

移情于景。“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月色本是明媚的,铃声本

是清丽的,但在极度思念杨贵妃的唐朝皇的感受中,它们却改变了性质,变成“伤 心色”、“肠断声”,这无疑是主观感情强行移人的结果。

(6) 作者对杨、李的描写都运用了借典型神态举止抒情的手法来抒发主人公的情

感。作者用“回眸一笑”的媚态,点染杨玉环使“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天生丽 质”;用“婉转峨眉”“血泪相和流”的惨相,渲染杨贵妃缢死马嵬坡时的哀婉凄 绝;用“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彻夜成思,彰显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刻骨深情;用“云 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的失态举止,凸现杨贵妃“闻道汉家天子使” 时的激动.惶急心情,用“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的举止表现杨贵 妃对爱情的忠贞,也都取得了 “以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表达效果。

(7) 诗中用“芙蓉如面柳如眉”比喻杨贵妃的美貌;用“梨花一枝春带雨”来比

喻杨玉环“闻道汉家天子使”时的情态,既活画出容颜如花、泪流纵横的外在形 貌,又显现出惊喜与幽怨交织的内在心情,形神兼备,堪称神来之笔。诗中还有 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比翼鸟是雌雄相并而飞的鸟,连理枝 是干或连生在一起、好像一颗树一样的两颗树。这里用“连理枝”和“比翼鸟” 比翼希望杨李二人的爱情生死不渝、天长地久。

8、《早雁》学习要点

(1) 本诗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咏物诗,七律,诗歌特点是托物言志。

(2) 本诗整体运用了象征手法抒情达意,“言在此,意在彼”。诗人闻知回纥进犯

唐王朝北方边境地区,借用早雁表达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 上句句关系时事与逃难的人民。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同时用雁遭到惊吓而四散飞 逃、声声哀鸣,比兴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难的痛苦生活。颔联写失群的孤雁飞 过长安、经过皇宫时的凄凉情景,暗示朝廷对百姓的漠不关心。颈联用反问的语 气告诫大雁不要返回北方,反映出敌人的猖狂、朝廷的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

尾联叮嘱大雁暂留南方,安居潇湘,实为同情百姓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全诗表

层意象与深层意蕴两相契合。含蓄而深沉。

(3) 本诗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关系时事与逃难的人民。首联通过雁遭到

惊吓而四散飞逃、声声哀鸣,比兴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难的痛苦生活。颔联通 过写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经过皇宫时的凄凉情景,表达百姓的苦难,暗示朝廷 对百姓的漠不关心。颈联用反问的语气告诫大雁不要返回北方,反映出敌人的猖 狂、朝廷的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尾联用叮嘱大雁暂留南方,安居潇湘表达 同情百姓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

全诗既隐含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又隐含了对君王腐败堕落、于百姓苦难麻木 不仁的斥责,也包含着对朝廷无能的愤慨。

(4) 诗中的对偶句是“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

逐春风一一回”。前两句写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经过皇宫时的凄凉情景。运用以 典故借指的方法,以汉武帝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而建的承露仙人和陈皇后失宠后居

住的长门官指代长安宫廷。后两句用反问的语气告诫大雁不要返回北方,反映出 敌人的猖狂、朝廷的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前两句融情入景,后两句直接抒 情。

9、《虞美人》学习要点

(1) 本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被俘之后所写的一首抒情词。

(2) 这首词写在李煜亡国被俘之后,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

他为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 了对故国河山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情调虽然感伤低沉,但情感真实, 感触真切。

(3) 春花秋月”意味着良辰美景。这句词表面上写良辰美景何时终了,实质上

是思念旧时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何时了结。春花秋月一年一 度来刺激自己这个“阶下囚”,使自己倍生故国之思,倍感亡国之痛,实难忍受, 故有望其了结之质问;然而春花秋月不会了结,实乃词人忍受不了亡国之痛和囚 居生活,内心生出让生命早日了结的恨意。这是一种借景抒情法,以良辰美景抒 写痛苦之情。

(4)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具有双重寓意。“雕栏玉砌”指南唐宫殿,

“朱颜改”既指南唐宫殿由于易主而失去了旧日的光辉,又喻指自己原本红润的 脸色已经变得憔悴不堪,物是人非。

(5) 诗中最后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一江春水”

比喻亡国的忧愁和悔恨,使抽象的愁绪有了载体,变得形象可感,写出了胸中忧 愁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永无止息。

10、《八声甘州》学习要点

(1) 本诗是北宋著名婉约词人柳永写一篇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抒情诗。

(2) 这是柳永借秋景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名作。词人倾吐了萍踪漂泊的苦衷,表

现了因事业无成而生产的内心矛盾。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中下层士子 典型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

(3) 本词上片,以层层铺叙的手法,描绘登高所见之景。开头以一“对”字领起,

先总写清秋江天之寂寥;继以霜风、关河、残照之景,作气氛渲染;“红衰翠减”, 更见一片萧瑟;江水无语,又可谓言外有意,寄托了词人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 感伤。

下片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临远思归之情。“不忍登临远”数句,直接抒发 了羁旅之苦、思乡之切;“想佳人”以下,转换角度,驰骋想象,“从对面写起”,

由己之思彼转写彼之思己,从而把游子漂泊、归乡不得的凄苦情怀表达得淋漓尽 致,1•非恻动人。

(4) 上阙中的“红衰翠减”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红代指花,翠代指绿叶,属于

借代修辞中的以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瑟,词人以之自 喻,寄托了自己青春不再的感伤。

(5) 词的上阙尾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其深意在言外。江水目睹了自然

界的兴衰变化,实则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衰老、事业无成,寄托了词人青春不再、 人生如寄的感伤。

(6) 上阙写的是登高所见的清冷衰残的深秋景象,下阙抒写羁旅之苦、思乡之切。

下阙起始的一句“不忍登高临远”,关联呼应了上阙的登高望远,又为下阙抒写羁 旅之苦、思乡之切启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7) 下片以婉转曲折的笔法,抒写临远思归之情。“不忍登高临远”数句,直

接抒发了羁旅之苦、思乡之切;“想佳人”以下,转换角度,驰骋想象,“从对面 写起”,由己之思彼转写彼之思己,从而把游子漂泊、归乡不得的凄苦情怀表达得

淋漓尽致,怫恻动人。这里写的是词人的心理活动流程,未用直接抒情,而是婉

曲地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设想佳人对自己的思念,隐含思归心切之情。

11、《鹏鸩天》学习要点

(1) 本词是北宋著名词人贺铸近50岁时为悼念亡妻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2)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特点,是将生者与死者合写,词笔始终关合自己

与妻子双方:自己北行后回到苏州,想到妻子已经长眠于此,有物是人非之叹; 妻子新亡,中老年丧偶,备感孤独、凄凉;霉雨连绵,长夜难眠,依稀看到妻子 挑灯补衣的形象,思念无限。这是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温馨生活为基

础而写成的。“旧栖新城两依依”,有夫妻情感已经超越时空、超越生死之感。

(3)词中三、四句“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中,借比喻抒情,用半

死的梧桐树、失伴的双栖鸟来寓意中老年丧偶,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亡妻之痛。

(4)词中“梧桐半死清霜后”和“原上草,露初晞”两句运用了典故。其中“梧

桐半死”出自枚乘的《七发》,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斫以制琴,声音为天 下之至悲。作者以半死梧桐喻丧偶之痛。“原上草,露初晞”语出乐府古辞《薙露》:

“薙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本词中喻意人生短促, 如草上易干的露水。

(5)最后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是借举止抒情,在“旧栖” 中彻夜不眠,辗转思念往昔妻子夜补衣的情景,抒写贫贱夫妻之间休戚与共的真 情。

(6)全诗运用了抒情手法有:借叙事抒情、借比喻抒情、借典故抒情、借典型举

止抒情、借用反诘句抒情。

12、《声声慢》学习要点

(1)本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卓越的女作家、女词人李清照(南宋)晚年写的一

首抒情词。

(2)当时,国破家亡、丈夫新丧,作者只身流落江浙,处境十分凄凉。这首词就

是抒写她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以及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情调虽然低 沉,却反映了南渡后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

(3)全词主要通过残秋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有五个层次:首先是通过气候的反

常多变,总写词人烦闷难熬的心境;其次是借住“淡酒”和“晚风”来渲染愁情, 并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显示出愁情的无比深重;再次是通过由南飞雁所引发的对

故土家园和往昔夫妻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

接着又通过满地堆积憔悴的黄花自喻,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叹,突出词人 晚年孤苦无依的凄凉心境;最后则通过梧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 导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

(4) 词中“淡酒”、“晚来风急”、“雁过”、“旧时相识”、“黄花”、“梧桐细雨”诸

意象,都与词人的心绪紧密相关,有着深蕴情感内涵。

“晚来风急”正是气候反常多变的体现,渲染了阴冷难熬的环境中词人烦闷

难耐心境;词人想以“淡酒”暖身,但酒力敌不过寒冷,更显得出阴冷难熬的程 度,使愁情更加深重;过雁引发了对故土家园和往昔夫妻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 词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接着又通过满地堆积憔悴的黄花自喻,抒发 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叹,突出词人晚景年老色衰、孤苦无依的困境;而细雨水 滴对梧桐树叶的敲击,声声敲击着词人那破碎孤寂的心灵,将愁情推向高潮,发 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以景物表现愁情,形象而深蕴,层 层推进,达到了高潮,感人至深。

(5) 词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句,过雁是词人的错觉意象,她误

以为是来自家乡的雁,引发了对故土家园和往昔夫妻伉俪生活的追怀;又可理解 为北雁南飞,居无定所,正和自己南渡后的飘零生世一致,作者以过雁比喻自己 背井离乡、孤苦无依的困境。这样就进一步表现了词人因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

心情,突出了她的孤苦无依、愁闷难熬。

(6) 词中两个植树胸臆的呼告句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今有谁堪摘! ”是哀叹自己昔盛今衰,孤苦无依, 以后的生活将更加凄惨,令读者为之哀婉伤悲;“怎一个愁字了得”!是词人心碎

绝望的直接渲染,将愁情推向高峰,具有震人心魂的艺术力量。

(7) 这首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4个叠字,从

三个层面总写词人的悲惨境遇和内心苦痛。“冷冷清清”是表现词人的境遇;“寻 寻觅觅”是写词人的心境,寻觅丈夫.朋友,寻不到,展望今后的生活,将更加 凄惨,想寻觅的很多,但都寻觅不到;“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的境况和情感,伤 心至极。这是词人悲惨境遇和内心苦痛的总写,统领了后面词句的内容,后面的 词句只是用具体形象的意象来表现和深化这个内容。

(8) 本词语言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九组叠字,富于创造精神;二是采用了不

少宋代的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13、《摸鱼儿》学习要点

(1) 本词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的

抒情词。

(2) 这首词借宫中美人的春愁闺怨,抒发了作者对国运威迫、抗金形势衰微的焦

虑担忧和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

(3) 全词以比兴象征手法抒写情怀。上片借物起兴,以江南暮春的衰残景象象征

南宋微弱的抗金形势,借美人之伤春、惜春、留春、怨春,表达对抗金复国的满 怀热望和深沉惋惜;下片托古喻今,用汉武帝时陈皇后的宫闱旧事比兴,以美人 之失宠、见妒、闲愁、苦思,暗示自己南渡以来,长期遭受朝廷冷落、排挤、猜 忌的际遇,抒发华年虚掷、抱负成空的苦闷激愤。全词抒情委婉沉郁。

(4) 本篇比兴手法的运用不拘限于个别语句或局部的喻譬,而是通贯全篇,在总

体上具有象征意义。如全词前后三次写及的残春景象,是比喻、象征南宋风雨飘 摇的局势;而词中美人之失恋见妒.伤春怀怨,则显然是比喻、象征作者心境的

遭际。整首词用外在形象作比喻,象征国家局势和作者的境遇和心境,寄托深远。

(5)上片的中心意象是“春又归去”,借江南暮春的衰残景象象征南宋微弱的抗

金形势,借美人之伤春、惜春、留春、怨春,表达对抗金复国的满怀热望和深沉 惋惜,其“春又归去”,既是暮春惨景的原因,也是美人伤感的原因;下片的中心 意象是“佳期又误”,“佳期又误”既是陈皇后失宠的关键情结,也是自己不被重 用的关键情结。两个意象在词中都是最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才是中心意 象。

(6)上片中,“春又归去”象征南宋微弱的抗金形势;“几番风雨”象征金国的多

次侵扰;“落红无数”象征无数抗金英雄;“天涯芳草”象征南宋抗金的大好形势。

(7)上片中的“画檐蛛网”比喻自己像廊檐的蜘蛛一样被排挤,虽然积极为朝廷

筹划抗金大事,但在那种形势下,实无什么效果。

(8)下片中,用汉武帝时陈皇后的宫闱旧事比兴,以美人之失宠、见妒、闲愁、

苦思,暗示自己南渡以来,长期遭受朝廷冷落、排挤、猜忌的际遇,抒发华年虚 掷、抱负成空的苦闷激愤。

(9)本词是一首婉约词,借宫中美人的春愁闺怨,抒发了作者对国运威迫、抗金

形势衰微的焦虑担忧和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寓豪放于婉约中,风格 刚柔相济。

14、《一句话》学习要点

(1)本诗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闻一多于1925年所写的一首现代抒情

诗。

(2) 1925年闻一多从海外回来,目睹祖国的贫困、落后,深感痛心和失望;但

他没有消沉,而是热切盼望中国能有一个大的变革。这首短诗,就是诗人对黑暗

中国的揭露,对理想中国的企盼,对民众革命的信心,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 想。

(3) 诗中“咱们的中国”的内涵,集中在“咱们”上。“咱们”是民众之间的常

用语,通俗、朴实、亲切,具有主人翁的语气和心态。“咱们的中国”是民众为主 人的中国,即未来的祖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中国的向往 和赞颂。诗中还用隐喻象征手法从条件、声威、作用、效果等多个角度表现了这 个意思。

(4) 诗中大量运用了隐喻象征手法。诗中的“火”、“火山”、“火山爆发J “霹雳” 都具有隐喻象征意义。“火”象征民众革命;“火山”象征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

“火山爆发”象征民众普遍存在着的不满和反抗情绪的爆发,即民众革命的开始;

“霹雳”象征民众革命的声威和力量。表现出诗人对民众和民众革命的坚定信心。

(5) 两节诗的末三句重复,仅将“突然”换成了 “等到”,这用的是“反复”修 辞手法。诗用反复,有一唱三叹之妙,不仅强调了“霹雳”和“咱们的中国”,突 出了主题,而且高潮迭起,强化了全诗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调。

(6) 本诗体现了作者提倡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15、《再别康桥》学习要点

(1) 本诗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在英国再度游览剑桥大学后写的一首著名抒

情诗、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重游故地时眷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怀,寄托着他地

西方文明的深挚向往和追求。

(3) 本诗具有悦目赏心的意境美。这意境美体现在诗情画意的意象美。诗人的情

感都是通过描写物象来渲染的,所以诗意含蓄而蕴藉。垂柳艳影、青荐柔波、榆

潭彩虹、篙船星辉、夏虫笙箫,一个个画面动静交错、历历在目。作者将自己的 身影、心意.向往糅合进画面,情于景水乳交融,使意象内涵丰富而韵味浓郁。

(4)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是自喻为物,托物寄托作者对西方文明的崇敬之情,贴切而易懂。“西天的云彩”

word/media/image1.gif和“彩虹似的梦”是隐喻,前者是即景暗示西方文明,后者是造景隐喻美好理想。

离的笙箫”痛感比喻行为举止的“悄悄”,表现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新鲜而动 人。

(5) “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是象征,前者象征西方文明,后者是造景 象征美好理想。

(6) 本诗具有诗歌体式的建筑美、音乐美。建筑美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完善、章节 的整齐、句式的匀称;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的流畅、音节的顿挫、韵律的和谐。

尤其应当指出的是,本诗的建筑风格和音乐节律,与诗情的轻柔基调,诗人的幽 微心态十分吻合,而首尾内容的呼应.形式的对称、韵律的合拍,则给人一种周 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旋律感,委婉精妙。

(7)本诗抒情手法精彩多样。“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波光里

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这是自喻为物,托物激情,贴切而易懂。以“夕阳中 的新娘”喻“河畔的金柳”,以“别离笙箫”喻“悄悄”,是通过比喻抒情,新鲜 而动人。“西天的云彩”和“彩虹似的梦”是用象征抒情。特别是反复用“轻轻来”、

“悄悄走”,是用行为举止来渲染惜别之情,更是亲切感人。

16、《雨巷》学习要点

(1)本诗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戴望舒于1928年用象征手法写成的一首

抒情诗。

(2) 这首运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包容着日常生活、现实斗争与抽象理念三

个方面的丰富蕴含。

word/media/image1.gif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爱情诗。抒情主人公“我”孤独地撑着雨



从诗中反映的情绪来看,可将其置放于当时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中来加以阐

释。1927年大革命失败,身为共青团员的戴望舒未免陷入痛苦与彷徨之中。这首
短诗运用了如此之多的描写情感之词,如彷徨、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冷漠、
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等等。渲染了一种孤独愁苦的情感主调,但这正

是反映了作者的梦寐以求一一“丁香姑娘”的出现,就是民众革命的到来。

(3)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

彳亍”是等待、希望和追求的象征,“颓圮的篱墙”是家园的破落与环境总值的低 潮的象征,“雨的哀曲”是环境凄苦.遭际不幸的象征。最主要的象征当然是“丁 香姑娘”。

(4) 本诗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在言外、韵

味无穷的意境美,与《兼葭》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境强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强调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强调耐人品味的和谐整体的艺术空间。在本诗中,雨 巷、油纸伞、丁香、篱墙.女郎、独行者等,编织出雨中江南小城一隅的画面, 有深蕴的象征意味,显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与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浓郁韵味。

(5) 本诗的突出成就还在于诗歌节奏的音乐性方面。本诗有七节,每节三句六行, 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每句三句六行,押相同的韵,诗歌言语的节奏与韵律反映

诗歌的音乐美。

17、《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习要点

(1) 本诗是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写的一首抒情诗。

(2) 本诗通过多组意象的组合,抒发了经历文革动乱的一代青年对曾经饱经风霜、

深受灾难而今正重新崛起的祖国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祖国日益富强的殷

切心意。

(3) 全诗共分四节,有四个意象群,每个意象群都包蕴着特定思想感情。

第一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

“淤滩上的驳船”所组成的意象群,其共有的陈旧、颓败、贫瘠、阻滞的整体色 彩,处处都在展现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给予祖国的沉重负载。

第二节,从“飞天”与未落地面的“花朵”组成的意象群,象征祖祖辈辈的

美好理想在久远的贫穷与悲哀中一再失落。

第三节,“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

“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组成一组富于生机与活力的 意象,象征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

第四节,“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表示自己要成为祖国的希望、未来,

“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象征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

表达要为祖国献身,作者以抒情的笔触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和她代表的一代人

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热忱。

这四个意象群,第一节的“蜗行”展现历史悠久的古国负重前行的艰难与缓 慢,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的过去而悲伤之情;第二节写祖国的“希望”总是在贫穷 与悲哀中失落,表现了诗人的遗憾之情;第三节的“黎明”象征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的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诗人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未来而欢呼; 第四节的:沸腾“展现中国人民无比的信心、干劲和创造力,表现了诗人要为祖 国的希望和未来而献身的热情。实际上作者逐层推进地展现了祖国的历史面貌和 自己对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深厚情感。

(4) 本诗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题,全诗共四节,每一节都用一组包蕴 着特定思想感情的意象群来表达作者祖国的独特感情,虽无一词一句的直抒胸臆, 却饱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这种象征达意的方法,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具体内 容见(3)o

(5) “我”作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在各节中作为祖国的“你”对举。第一节的

“我”是祖国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的显现,与祖国共命运;第二节的“我”是祖

人民克服贫穷、悲哀的希望;第三节的“我”是祖国奋起腾飞的象征;第四节 的:“我”是祖国的忠实儿女。“我”始终与祖国密切相关,交融一体,是祖国不 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意象代表,是诗人情感的倾诉主体。

18、《我愿是一条急流》学习要点

(1) 本诗是匈牙利伟大诗人和革命家裴多菲献给妻子的一首爱情诗。

(2) 这首诗抒发了 “我”对“我的爱人”的炽热的爱情,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敬 重与赞美和对爱情的虔诚,还渗透着诗人对爱情和事业的献身精神。

(3) 本诗最鲜明的特点,九是通过一系列比喻来表达深切的爱情。全诗五节,分 别用急流与小鱼、荒林与小鸟、城堡的废墟与常春藤、草棚与烈火、云朵与太阳 五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和妻子的相依、包容、保护、相互激励的关系,抒 发了 “我”对“我的爱人”的炽热的爱情。这些喻体的选择,把夫妻之间相依为 命、坚贞不渝的纯真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敬重与赞美。诗

中“我”的形象都显得荒芜、简陋、残缺,只有在“我的爱人”的衬托与关爱下, 才具有了生机与活力,现成和谐之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虔诚。在这些喻 体的对应关系之间,还浸透着诗人对爱情和事业的献身精神。仔细体味关于“我” 的诗句中诸如“崎岖”、“作战”、“毁灭”、“创伤”、“破碎”等词语,不难体察抒 情主人公在艰难的逆境中,不仅因得到爱情的滋养而意志弥坚,而且矢志不移, 决心为爱情以及更崇高的目标献身。

(4) 全诗五节,用了五组意象,来比喻作者与爱情的关系。第一节用急流与小鱼

比喻“我”和“我的爱人”的相依关系;第二节用荒林与小鸟比喻“我”要用作 战保护“我的爱人”的幸福;第三节用城堡的废墟与常春藤比喻“我”要用生命



爱情天长地久;第五节用云朵与太阳比喻“我的爱人”给“我”精神力量。这五 组意象,形象地把夫妻之间相依为命、坚贞不渝的纯真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体 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敬重与赞美,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虔诚,渗透着诗人对爱情和 事业的献身精神。

(5) 诗中对意象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使得意象生动而丰满,显示出了比喻的

鲜明奇特。如第四节“我”被比喻为“草棚”,“在幽谷中隐藏,饱受风雨的打击,

我的爱人”被比喻为“是熊熊的烈火”,“在我的炉膛里,

愉快而缓慢地闪烁。”生动细致的描绘使得意象生动而丰满。“草棚”与“烈火” 本为损伤关系,这里却是包容、保护关系,表现二人爱情的天长地久。比喻鲜明 奇特。

(6) 本诗的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全诗五节,每节8句,句式简短整齐,结构匀

称,节奏明快,恰当地表现了诗人豪放.热烈、坚定的情感。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 do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