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4-01-12 02:52:01

《雨霖铃》词牌探微——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摘要]《雨霖铃》本唐教坊曲名,因柳永借旧曲另倚新声词《雨霖铃》(寒蝉凄切)而盛名。本文试从该词牌的起源,词格、词作概况以及其在宋词史上鲜有问津的状况等三个方面出发,以柳永《雨霖铃》为例来对其进行简要探究,来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关键词]词牌;《雨霖铃》;孤独中国文学史上词以宋称。宋词向来和唐诗、元曲并提,被称为一代文学之胜”[1]7词源于隋唐燕乐歌辞和俗谣。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放射出瑰丽的光彩,散发出独特的芳香。词与诗的不同之处之一即在于词有着特定的词牌名。《雨霖铃》这一词牌因柳永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而盛名,被人们传唱并在接受中成为典型。但此后它却鲜有人问津,除了词牌自身的特质外,还有着其他特定的原因。一、《雨霖铃》词牌的由来及其词格《雨霖铃》本唐教坊曲名,又名《雨淋铃》《雨霖铃慢》《乐章集》入双调,法部。《乐府诗集》收张祜雨霖铃夜却归秦,犹是张徽一曲新。长说上皇垂泪教,月明南内更无人一诗。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唐玄宗)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白居易《长恨歌》中曰夜雨闻铃愁断肠,亦歌其事。《碧
鸡漫志》又称: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雨霖铃》词调一百零三字,上片十句五仄韵,下片九句亦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上片第二(对长亭晚、第五句(方留恋处)是一三句式、第八句(竟无语凝噎)是一四句式,其中第一字(宜用去声。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2]175○○(韵)寒蝉凄切●○○●●●○▲(韵)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韵)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韵)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韵)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韵)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韵)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韵)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龙榆生先生曾说道:依曲调以填词,歌词所表之情,宜与曲中所表之情相应……填词谓之倚声之学,不称‘作’而称‘填’,明其所以用异于古、今体诗者,在其句度长短之数,声韵平上之差,必依所用之曲调为准。”[1]184因此,填词时从一千多个词牌中选出一个与所要表现内容相适合的词牌,并非易事。选择不当易造成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从而达不到文与质的完美结合。而柳永却因旧曲,创新声作出一首绝妙好词。他不仅利用这一词牌为分别场景奠定了感伤的抒情基调,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气氛,也界定了词作的内容,同时也使《雨霖铃》这一词牌为人所知。二、柳永《雨霖铃》及其艺术魅力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业写词的专业词人。词至柳永,
体制始备。在他现存的213首词中,《雨霖铃》(寒蝉凄切)堪称柳词的压卷之作。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载,苏轼曾问一个善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此词足以能表现出柳词的特色。柳永妙用《雨霖铃》这一词牌,以赋为词,铺叙温婉;情景交融,物情紧密相连,达到了一种诗意美的境界;运用俚俗语言,使此词达到了易于接受的效果。唐五代词的体式仍以小令为主。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然是小令。而柳永大力创作慢词长调,扩充了词的内容含量,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称其善于叙事,有过前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曾说长调以周、柳、苏、辛为最工[1]48《雨霖铃》便是这类长调词的代表。《雨霖铃》以赋为词,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2]15层层铺叙,以点染之法,衬托出分别时哀伤的难以割舍的缠绵悱恻之情。曾然,这与《雨霖铃》的长调体制也密切相关。当然,柳永《雨霖铃》一词也堪称情景交融的典范。词人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创作出黯然销魂的意境,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布景,言景抒情。寒蝉、长亭、杨柳、晓风、残月每一物象无不带有离别伤感之情。同时,这一词牌本身就带有离别伤感的底蕴,而柳词在此基础之上酝酿,挥发出浓浓的离情愁苦的悲凉情绪。柳永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发展,本词也不例
外。词中运用了现实生活中的口语和俚语,如念去去”“更那堪”“便纵有”“等词语,使词的语言通俗化、口语化,更使感情不加掩饰地喷薄而出。同时,词人在文字律调方面仅念去去”“便纵有处,就连用三个仄声,其情绪之急促不言自明。当然,柳永此词仍以两平、两仄相交替与对称为主,不失规范龙榆生先生在讲到填词与选调这一问题时,强调选调须声意相词本依声而作,声依曲调而异[3]柳永这首词就与《雨霖铃》这一词牌的节拍相适应,声情协调,从而达到了词作的语言、内容、形式、音乐、意蕴的完美融合。三、柳永后《雨霖铃》的创作概况《雨霖铃》这一词牌在宋词史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词牌。虽然,它很适合表达离愁别绪,但是却备受词家冷落。笔者检阅《全宋词》发现使用这一词牌的词作仅有6首(柳词除外),分别是王安石《雨霖铃》(孜孜矻矻)、黄裳《雨霖铃》(天南游客)、晁端礼《雨霖铃》(槐阴填绿)、王庭珪《雨霖铃》(琼楼玉宇)、李纲《雨霖铃》(蛾眉修绿)、杜龙沙《雨淋铃》(窗影珑璁)。以下就其内容和艺术风貌两个方面对以上六首词进行简要分析。(一)内容方面1.抒怀明志。王安石《雨霖铃》(孜孜矻矻)借此词牌作词表达出了誓与浮名浮利恩断义绝的决心和看破放下的智慧。以佛语入词,
表现其看清自己的觉悟、境界和胸怀。2.送别友人。黄裳《雨霖铃》(天南游客)采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以吟蝉暗续”“烟惨云山等物象,极言与友人深厚友谊以及分别时的悲戚之感。最后一句:愿听了、一阕歌声,醉倒拚今日,阅读过后不禁使人有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同感。3.怀情思人。晁词始以季节、时令的变化,鸳鸯戏水的场景为铺垫。继而描绘槐已添绿,思妇却酒病相续、睡难足。又写到思妇遥想相聚时,共赏移红烛、小饮杯盘促、索题诗曲。最后到如今,瘦减罗幅;燕子呀,都不能为传情,宿入华堂。到底是丈夫离乡远游还是自己被抛弃,不得而知。4.咏史怀古。王庭珪词以雄刚浑大的笔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李词以唐明皇与杨贵妃旧事,咏史抒怀,表达出自己的感慨和感悟。历史旧事是词人感情的载体,史与情的紧密结合,寄托了词人对社会时政的看法,同时也希望当政者吸取深刻的历史教训。5.羁旅愁思。杜词先以窗影、画楼、啼鸦等凄凉物象渲染出苍凉的意境和氛围,继而以旅雁悲鸣抒发出自己如浮萍一般漂泊在外的颠沛流离之情。(二)艺术风貌综观以上《雨霖铃》为词牌的六首词,不乏杰作,整体上呈现出
悲凉伤感的基调。无论是送友人还是怀情思人都情真意切、伤离别,基本上沿袭了《雨霖铃》这一词牌的情感底蕴。但王安石、王庭珪词、杜词、李词在运用《雨霖铃》这一词牌时,或借这一词牌来源的历史掌故咏史怀古,抒发感慨;或仅借其伤感之氛围抒羁旅愁思之伤情;或借其分别之史实背景,反唱与旧物分别之决绝。这些都非调名词牌本意,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开拓了该词牌运用范围。四、孤独《雨霖铃》《雨霖铃》情调健康,格局开展,宜于铺叙,是很好的抒情曲。[1]142~143然而以《雨霖铃》为词牌进行创作的宋代词人却寥寥无几,屈指可数,《雨霖铃》词牌在两宋甚为孤独。它几乎成为被词人遗弃的一个词牌。究其原因愚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雨霖铃》声情凄咽、清宛,与宴饮作乐时的氛围极不协调。王灼《碧鸡漫志》卷五曾曰: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最初是随着燕乐的兴盛而产生的,是宴饮取乐时唱的小曲。宴饮时本来大家一片欢歌笑语,但如若此时唱起哀婉的曲调,是多么与浅斟低唱的氛围不相协调。因此,《雨霖铃》也就失去了词之兴起时词牌传播的最佳途径。第二,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词人对《雨霖铃》词牌的选用。《雨霖铃》本唐教坊曲。由于乐曲的变动,宋人继续沿用时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改进。而同时,北宋
市井新声竞起,使词调获得了新增与扩充。并且词人知音识曲者多,比起古调,自制调更易创作。第三,《雨霖铃》是柳永创用之调。柳永词调柔靡软媚,有词语尘下的评价。《乐章集》也曾谈不知书者,尤好耆卿p《雨霖铃》酝酿了一段痛彻心扉的爱情故事,催生了一曲缠绵委婉的旷世杰作,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难解谜题。总之,它永远值得我们研究。【参考文献】[1]吴组缃,沈天佑﹒宋元文学史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舒梦兰﹒白香词谱[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中华书局,2010.[5]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转自薛端生﹒柳永词选[M].中华书局,2005.[6]龙榆生﹒诗学论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吴雄和.唐宋词通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8]乐章集》转引薛端生﹒柳永词选(前言)[M].中华书局,2005.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