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过后的思考灾难过后的人生感悟

发布时间:

灾难过后的思考灾难过后的人生感悟
灾难过后的思考|灾难过后的人生感悟
五月以后,爱、生命、感动几乎成为一切宣传和话语的主旋律,成为中国人接受精神洗礼后的一种主题表达。人们突然发现,原来爱可以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原来生命可以唤起久已沉睡的良知,原来我们在生命的奇迹面前会如此地感动。这里所体现的,可能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人性,二是传统。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人性的作用,而中华传统中爱人兼爱博爱扶危济困的,则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重要的人生理念,植根于民族精神的土壤中。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彰显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同时,似乎应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发掘人性的力量,体现人性的光辉,因为它才是最本源的东西,也是超越意识形态、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的最普遍的东西。苦难教会我们许多东西,也让我们感受许多东西,但能不能内化在我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里,以及怎样内化,却是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因为时间可以磨洗一切东西,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刻骨铭心的痛苦,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远去,但我们不能只留下一丝半缕褪色的记忆,留下内心的伤痛,而是应该以此来洗涤我们的灵魂,使它能够对我们的灵魂产生一种恒久的净化力,从而实现一种道德上和精神上的超越。在这一点上,任何外在的宣传和灌输,都很难达到,有时甚至会降低人们的感受力,使其逐步习以为常。其实,在这样一个非常发达的社会里,许多事件本身,已经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其所产生的震撼和感动,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引导人们去思考:生命如此之脆弱,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如何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思想意识得到转变,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源动力,促进整个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但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形成这样一种局面,确实是一件困难的

事。当目睹灾区学校房倒屋塌惨状的那一刻,不少家长也曾意识到,拥有一个健康活泼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为什么非要逼着孩子去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呢?但当他们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那颗刚刚有过的一丝平常心,马上就又被打破了,尽管天堂里没有做不完的作业诗句让多少人心痛不已,但还是得让自己的孩子不停地学,不停地做,以便考出好成绩来。因为人们会想,那毕竟是天灾,是偶然,孩子以后的路还很长,不能让他输给别人。所谓感同身受,其实并不像说的那么简单。
所以,正在进行的灾后重建,会将校舍重建起来,将教学秩序恢复起来,几年之内,灾区学校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是必然的,因为物质的重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它毕竟不是我们灾后重建的全部,只有人们对灾难、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的新的认识和感知的确立,才能成为一种重建精神家园的持久而永恒的基础。它不仅能让我们在遇到灾难时有所觉悟,更能够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抑制我们内心的浮躁与功利欲望,使我们时常站在人生边上来思考人生,跨越世俗之外来看待生活,也许我们会比过去平和得多,会对利益、权力、等有全新的认知和不一样的价值取向,也会因此而发现现实生活中曾经被忽略的许多真正有价值或值得去珍惜的东西。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然,人类也就不会经常重复同样的悲剧和错误。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珍贵,珍爱生命早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但在不幸面前,人类又有超乎寻常的抚平创伤的能力,能够前赴后继地继续前行,把灾难远远地抛在身后,这是一种伟大的智慧和坚韧的意志。然而在前行的时候,也很容易让人们患上健忘症,特别对于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不幸,会在时过境迁后很快遗忘,从而使前者的牺牲不能在后者的精神世界里留下长久的印记,也就无法吸取足够多的东西,成为以后的借鉴。我们经常经历这样的事情,许多人在参加完某一次葬礼之后,都会对产生不少感慨,似乎对功名利禄有了更为豁达的认识,但几天之后,生活会很快回到原来的轨道,遇事一如平

常,该愤怒还得愤怒,该竞争还得竞争,能不让还是不让,可能这就是现实,就是生活吧!
但震后两个多月以来,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就是希望在灾难中死里逃生的那些孩子们,不要再有过重的负担和压力;不要让他们像那些已经逝去的孩子,只有走在天堂的路上时,才能摆脱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不要只在灾难发生的时候,我们才想到了爱。但在地震发生后不久,我们看到那些刚从地震的废墟中走出来的高三学子们,在近四十度高温的简易教室里紧张备战高考,括媒体在内,多少人都在用赞许和鼓励的眼光看着他们。可是有没有人真正知道,这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吗?或者是他们喜欢的生活方式吗?所能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学校,并不完全是劫后余生的学子们真正安放心灵的地方,不论是在过去的中,还是在如今的简易教室里。这一切,是不是到了有所改变的时候了呢?

灾难过后的思考灾难过后的人生感悟

相关推荐